第一课:坐着睡觉的民族的变化

December 4, 2013 14:25

(Baonghean)-几十年前,义安省边防部队在边境巡逻时,发现了居住在江河上游布玛国家公园核心区的丹莱族。2006年,越南总理批准了“丹莱族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项目”。该项目实施至今已六年,除了电力、道路、学校、车站等项目得到投资外,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意识发生了改变……

Khu định cư của người  Đan Lai ở Thạch Sơn, xã Thạch Ngàn (Con Cuông).
丹莱族人定居于 Thach Son、Thach Ngan 乡(Con Cuong)。

相关新闻

据史料记载,如今的丹莱人起源于低地,在华关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清章县。这一带曾经有一位暴君,强迫拉家或黎家找到100棵金竹和一艘划艇,否则就要全家被杀。世上没有这些东西,那只是暴君杀人的借口。为了生存,拉家一家挑起重担,相继溯江而上逃亡。他们日复一日地逃亡,来到江的源头,山川尽头,依山傍水,靠着山林遮风避雨,以诱捕、狩猎、采集为生。还有一个传说,丹莱人用芭蕉叶做屋顶,叶子枯萎了,他们就离开这里去寻找新的住处,他们有坐着睡觉的习惯,因为他们总是生活在焦虑和恐惧之中;新生婴儿被带到吉恩河边沐浴、浸泡在水中,然后接受照顾……

由于与世隔绝,丹莱族因贫困、落后、疾病和乱伦婚姻而面临灭绝的危险。乂安省边防部队发现丹莱族的存在后,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纷纷推出多项援助计划,帮助当地民众。2006年,政府总理批准了“乂安省昆强县布玛国家公园核心区丹莱族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项目。

项目的目标是改善生活条件,发展社会经济条件,以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居住在普马特国家公园核心区的少数民族,保护普马特国家公园的自然环境,保障边境安全;组织居住在溪康上游蒙山乡溪孔和班邦两个村的146户丹莱族家庭搬迁到3个村的安置区:柯嘉、柯达、巴哈和石岸乡;组织居住在昆强县蒙山乡古发村的30户家庭稳定生活;继续支持2002年搬迁的36户家庭。该项目旨在保护和促进民族文化特征,消除落后习俗,防止种族退化的风险;提高丹莱族人民的意识和知识水平……

我们从7号国道出发,沿着原料路,途经安溪乡和陆达乡,在一个初冬的午后抵达了蒙山乡的山区。与乡人民委员会主席颜氏夏女士交谈后,蒙山乡官员带我们前往位于新山村和库饶村的安置区。这两个居住区于2002年成立,当时有36户丹莱族家庭从普玛国家公园的核心区迁出。在新的土地上,这些家庭获得了生产用地,并获得了各种形式的支持,例如经营贷款、植物和幼苗支持。

丹莱族儿童可以在卫生站上学和体检。此外,还实施了为民改造田地的项目,将12公顷荒地改造成梯田,并安装了灌溉系统,从帕莱水坝引水灌溉。2013年,第一个丹莱族家庭摆脱了贫困,那就是居委会主任、库拉奥安置区妇女联盟干事罗氏月女士。月女士是改造田地和花园的先锋,她种植蔬菜、香料、玉米,同时还养猪和酿酒。目前,蒙山乡政府正在复制月女士的经济模式,供丹莱族人民学习和效仿。

离库拉奥村不远,就在诗意盎然的帕莱水坝脚下,有一座横跨江河的坚固悬索桥,连接着蒙山乡中心和通往江河上游古发村中心的道路。大桥已竣工,多段道路也在加紧修建中。根据计划,到2014年,通往古发的道路将竣工,丹莱族人民将不再需要乘船溯江而上。随着悬索桥和道路建设的推进,在义安边防部队社会经济发展项目的推动下,古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里的内部交通系统已基本完工,社区房屋、医疗站和幼儿园等建设也日渐成效。在丹莱族可持续保护项目中,边防部队在古发村和班邦村剩余居民的就地安置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边防部队成立了两个工作组,深入村民和村庄,引导村民逐步改变狩猎采集习惯,转而从事农耕和畜牧业。通过多种方式,边防部队承担的项目部分已基本完成,并切实改变了丹莱族居民的观念。邦村村长拉文宝先生缓缓说道:“过去,丹莱人还是坐着睡觉、吃生食、喝生水、四处漂泊的习惯,根本不懂什么叫教育。但自从国家重视以来,到现在,丹莱人正在逐渐改变,走向文明,不再有乱婚的景象,病人可以去医疗站就诊,孩子可以上学读书。这一切都归功于党和国家的重视。”

Bà con Đan Lai được tiếp xúc với máy cày, cách trồng lúa nước.
丹莱人接触了犁并学会了如何种植水稻。

谈及古发、班邦两省土地上发生的变化,乂安边防司令部副司令阮廷德上校表示:“为了丹莱族人民的可持续保护,保护土地、保护森林、维护边境安全,越南边防司令部已做出许多努力,投资总额近400亿越南盾的众多计划和项目,帮助丹莱族人民摆脱贫困。对丹莱族人民来说,问题不在于投资金钱,而在于手把手地教他们怎么做、了解他们,逐步改变他们的意识、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2014年第一季度,军队将继续向人民提供价值4亿越南盾的生产用种子和种苗援助。预计到2014年底,边防司令部在古发、班邦两省实施的所有社会经济发展项目将基本完成。

离开蒙山乡,我们折回7号国道,下到安山县,跨过Cay Chanh大桥,沿着县里的原料路进入昆强县的石岸乡。这个季节,通往石岸乡的路就像新开的田野,只有两种方式可以进入,要么跟着运木薯、甘蔗、金合欢树的卡车,要么步行。从石岸乡中心,我们还要穿过5个泄洪道才能到达丹莱族的新村石岸村。2007年,根据政府的一项项目,普马特国家公园核心区的42户丹莱族家庭被迁移到石岸乡的石岸安置区。

可以肯定的是,石岸村的生活条件比古发村和班邦村好得多。人们住进了崭新、坚固、宽敞的棚屋,有了电、学校、稻田、冲积地和种植原料的森林。在经历了最初对新土地生活的困惑之后,丹莱村的人们现在正在真正适应现代生活。大多数家庭都有电视、电话,有些家庭还拥有摩托车、水牛、奶牛、鸡、猪等。村书记罗江山透露:“人们不仅会种水稻、种庄稼、养牲畜,而且还得到昆强县和石岸公社工作组的指导,工作组成员包括农业、建筑、军事、警察、共青团等领域的工程师和专家,他们会组织生产,用拖拉机犁地,并指导他们如何保存农产品。”

石山村从最初的42户人家,如今已发展到50户人家,许多来自其他村庄的泰国人来此与丹莱族人通婚。丹莱族孩子上学的景象已不再陌生。石山村的幼儿园也是石岸乡京族和泰族儿童共同学习的地方。许多其他学生也跨越被洪水淹没的水坝,前往区立学校上高中。

可以说,迄今为止,得益于可持续保护项目,义安省丹莱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昆强县人民委员会副主席胡当泰先生透露,项目实施六年来最大的好处不仅在于电力、道路、学校、车站等设施的改善,更在于人们观念的转变。“目前,人们正在逐渐适应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文明,乱伦婚姻的情况也在逐渐减少。人民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正在显著改善。”

(待续)

文章及照片:记者团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第一课:坐着睡觉的民族的变化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