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逐渐消失的泰式裙子、Xuoi 裙子和 Nhuon 裙子
翻修工程正在改变高地年轻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如今,电视、互联网……对乡村来说已不再陌生。与此同时,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创新也在当地年轻人中掀起新的潮流。
乂安报社想以“当今高地青年的生活”为题介绍这一话题,作为参考,从而帮助读者对他们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Baonghean) - 短短几年间,部分高原青年对当地服饰和织布工艺几乎感到陌生。此外,民歌和民间游戏也逐渐从他们的精神生活中消失。
穿泰式服装,害羞
多年来,安那乡(Tuong Duong)的本村一直被评为文化村。这里也是山区内乡镇中文化艺术活动最活跃的村庄,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艺术团,经常在乡镇内外演出。村里的十字路口和小巷都铺上了水泥路面,干净整洁。来到这里,很容易让人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座“乡村小镇”,周围都是古老的吊脚楼。窗外传来的问候声:“您好吗?”“叔叔您好吗?”让远道而来的人们感到莫名的轻松惬意!
据说,村里的长辈至今还记得这些童话故事。偶尔,村里举行婚礼或乔迁之喜时,高脚屋下仍会传来“suon、xuoi、nhuon”的歌声。
在公社广播站工作的朋友帮我选了一间老旧的吊脚楼,说是远房亲戚家。家里只有叔叔阿姨们。客人进门,大家都会起立,像我们经常看到的泰国人和老挝人那样举起手臂迎接。家里最小的女儿被叫出来给客人倒水。我的第一印象是,她长得漂亮,和现在的低地姑娘没什么两样。她穿着一条短裙,里面是一件很“时髦”的花衬衫。手腕上的线大概是唯一能看出她来自高地的标志。
一杯酒下肚,女孩介绍自己,琼上,姓梁,23岁。所以,连她的名字对泰国文化来说都完全陌生。她吐露,高中毕业后,她没有像公社和村里的朋友们一样选择继续深造,而是留在家里帮家里干农活。然而,刺绣和织布对她来说却是陌生的。小时候,没人教她,她也不想学。村里同龄的女孩也都一样。如果她不会绣花衣服、织毯子,出嫁时穿什么呢?女孩犹豫了片刻,回答道:“去买吧。现在一听到要穿民族服装,我就不好意思!”
据Thuong说,村里的女孩子现在懂刺绣或织布的已经不多了。当然,这里的年轻女孩们也不再每天都穿着民族服饰了。只有在村里或乡外的文化演出中,她们才会穿泰式裙子和衬衫。“上次文化演出的时候,我忘了戴围巾了,”女孩坦诚地分享道。
背离传统民族服饰的现象不仅发生在苯教村,也发生在许多其他少数民族村落。山溪村(Chi Khe-Con Cuong)最近开设了一些旨在恢复织锦行业的培训班。不得不说,这类培训班在高原地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织锦行业以及当地其他一些行业和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参加这些培训班的学生年龄都比较大,年轻人的人数往往很少。一些年轻人毫不犹豫地表示,他们上学只是为了好玩,也是为了“赚钱”养家。山溪村的一位学生分享道:“我上学是为了不忘记祖父母的职业。” 不久,当她回来时,人们发现,下课后,她就不再碰针线和织布机了。除了上课时间帮妈妈做家务外,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她新买的手机上?!
熟悉的特征正在消失
织锦和纺织等工艺的复兴,为高地妇女创造了副业和农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职业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不仅传统服饰和民歌,就连民间游戏也逐渐从日常活动中消失。每天工作结束后,傍晚时分,高地村落的年轻男女们聚集在村里的足球场上打排球和踢足球。傍晚时分,村里的男孩们聚集在摆着台球桌的房子里,不仅是为了“玩乐”,输的一方通常还要为赢的一方买单,包括软饮料,甚至晚餐和早餐。推棍和拔河等民间游戏,只在节日和新年假期偶尔出现。与此同时,仍然被视为高地文化独特特征的民间旋律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扩音器和收音机,整晚播放着舞曲、流行音乐和卡拉OK,尤其是在举办婚礼或乔迁派对的时候。
![]() |
高地婚礼中的现代元素。 |
媒体对此议论纷纷,却鲜少听到年轻人谈论变革。居住在苯村(Yen Na - Tuong Duong)的29岁魏开海先生分享道:“我们这一代人听到皮琴和坎琴的声音,还能听得下去。至于下一代,尤其是90后,已经没人想再听传统音乐了!”
与此同时,一位对古知识(包括来宝文、“唤月仙”游戏……)充满热情的延纳公社干部分享道:“以前,只要听到‘琵琶’(竹笛)的声音,哪怕是在吃饭的时候,我们也会放下筷子,追着小伙伴们跑。现在,我们再也听不到了!”
因此,高地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中老年人依然对祖先的传统文化充满热情,而年轻一代却对故土的文化产品漠不关心。班邦(Ban Bon)是最能体现这一面貌的地方。在这里,中老年妇女依然喜欢每天坐在藤椅上刺绣,穿着泰式裙子;而年轻男女则穿着短裙、染着头发、总是拿着智能手机,与“陌生人”无异……对于那些热爱高地文化的人来说,这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情,是否意味着许多传统文化特色正在消失?
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