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当党员先行时

March 23, 2012 16:54

第一课:同镇教区的变化


面对荒山野草、道路狭窄泥泞,以及民众“听天由命”的心态,党委和地方政府决心“不能等,不能靠别人”,必须努力探索脱贫致富之路。经过多方关注和努力奋斗,并发挥集体智慧,最终决定在兴山地区转变种植结构,引进工业茶。党的意愿是存在的,也已成为决议,但如何让民众理解,却是一个难题。

当地政府秉承“党员先行,国家跟进”的理念,发动全乡各级党员干部,从公社到村,带头分地种茶。最初,茶园只有几公顷,后来发展到几十公顷、几百公顷。看到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茶田和茶山,人们明白了,家乡的土地并非贫瘠,非常适合种茶。

于是,他们争相争夺土地和森林,种植工业用茶。公社党委书记陈德珠建议我们带我们去看看环绕公社20公里长的带状地带,那里有近1000公顷的茶山和槐树山,他称之为“富饶带”。望着一望无际的绿茶山,很少有人知道第一批开垦这片土地的人们的辛勤劳作。

时任公社主席的周书记,不得不带着公社干部,以身作则,开垦土地种茶。公社干部们还记得周书记当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国家发工资的干部,不种茶,请自己写辞职报告。” 在“富饶地带”,我们还有机会“亲眼目睹”这位农民书记的一大片土地,包括1.8公顷茶园、7公顷槐树、3公顷藤园,还有鱼塘、水牛、奶牛和粮食作物。

多年在荒山野岭中摸爬滚打,开垦荒地,筑坝蓄水……如今,茶产业的收入让他家过上了小康生活,三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他顶着正午的阳光,快速擦去脸上的汗水,说道:“刚开始种茶的时候,大家还心存疑虑。我作为干部,不得不先种,看到成效,大家才纷纷效仿。最开心的是,现在大家都爱上了茶,生活改善了很多。”


兴山县另一位同样著名的“先锋将领”是公社主席武文贤。武文贤家还拥有0.3公顷藤田、1.5公顷茶田和3公顷槐树。他吐露心声:“我跟兄弟们说,如果我们失败了,失败的是干部,而不是老百姓。总之,干部要带头。即使是扩大茶园面积,或者种植藤条,干部也要先下手为强。干部和他们家的茶,一定要种得更好、产量更高,老百姓才会相信,才会跟着种……”经过多年的茶叶耕耘,兴山县如今拥有427.6公顷工业茶园,去年茶芽产量达2800吨,为茶农带来84亿越南盾的收入。

此外,全乡拥有513公顷用于造纸的相思树林,已采伐完毕,产值近60亿越南盾。这里公社政府的长处和创造力在于,找到了一种可持续地呵护茶树的方法,既能保证优质产量,又能降低当地茶农的投入成本。为此,党委和政府积极配合兴山茶业公司,开设培训班,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并拨款支持每户茶农生产生物有机肥;派党员直接“手把手”指导茶农如何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生物肥料和茶籽,而无需从外部购买。

从最初的几户人家,到如今全乡已有140户人家生产生物肥料,产量超过350吨,产值达7亿越南盾。生物肥料不仅用于茶树施肥,还足以用于其他粮食作物。池塘和湖泊也得到了“充分利用”,旱季种植水稻,丰水期养鱼,同时还能蓄水滋润茶树。


随着茶叶产业的发展,安山县委关于动员农民继续转产的03号决议,为兴山县的“土地整理换地革命”注入了强劲动力。林河沿岸的冲积土地本来就面积小,分割成许多块,耕作效率不高。因此,要改变种植结构,实现机械化生产,首先要做好“土地整理换地”。值得庆幸的是,公社在规划过程中,就提前明确了哪些地区适合种植哪些作物,以及转产后的效益。公社本着民主精神,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尽、清晰的解答,确保了宣传到位。公社还倡导把好地分给群众,把劣地交由公社管理……得益于此,兴山县的土地整理换地工作提前6个月完成。平均每户农业地块数由5.6块/户减少到1.8块/户,减少2324块。全线14公里田间交通路线已全部规划、修缮和更新,道路宽度由原来的6米拓宽至10米,为群众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


英山县委常务副书记泰段友表示:“兴山县的强劲变化,得益于县委、政府的高度决心和广大群众对转型发展地方经济的共识。重要的是,不仅干部党员模范带头“讲真话、做真事”,更在于他们本身就是生产一线人员,亲民、懂民情,言行朴实。”

整个党委有11名成员,11人都参与茶园工作。工作之余,他们就是茶山和田间的农民,干部和群众之间几乎没有距离。除了充满活力和创造力之外,党委和兴山政府还很好地利用了党和国家的政策和路线,为人民谋福利。例如,关于国家支持整修小水坝和池塘的政策,全县有21个公社和镇,但只有兴山落实了这项政策。得益于此,全公社整修了51个池塘和水塘,支持额为1800万至2000万越南盾,既发展了经济,又为茶叶原料区提供了灌溉水源……党和国家关于该地区宗教工作的各项政策和路线也都得到落实,形成了政府和人民之间,特别是宗教地区人民之间的团结和配合。

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因为我们离开兴山时,同川堂区的教友们热情地邀请我们回去参加堂区教堂的落成典礼,教堂已经获得了政府颁发的建筑许可。有了教堂,同川堂区的教友们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费力地过河或乘渡轮去德山和祥山参加教堂礼拜了。很快,横跨林江、连接兴山和对岸的杜朗桥也将竣工,这片土地的“绿洲”地位将永远终结。我们相信,在教友们和政府的努力与团结下,兴山将继续取得更大的突破。


清维-庆利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第二课:当党员先行时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