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九间庙会和汽油汗“信号”
泰族是乂安省所有少数民族中占比最大的民族;同时,泰族也是至今仍保存和恢复许多具有强烈传统身份价值的文化特征的民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九间寺的修复和节日的恢复。
相传,这座九间庙建于14世纪,位于普卓能山(Khoang村 - Chau Kim - Que Phong),供奉天神天女(Then Pha)、天女(Nang Xi Da)以及开村立村、建立芒族的陶罗伊(Tao Lo Y)。该庙被称为九间庙(Xo Quai Temple),因其共有九间房间,人们也称之为九间庙(Cau Hoong Temple)。
桂峰乡的泰国人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故事:九个村庄、十个芒族人举行祭天活动时,突然飞来一条恶龙,叼走了芒宗的白水牛。陶芒感到不祥,立即下令宰杀水牛,祈求上天、神灵和祖先将庙宇迁往别处。就在这时,一只白颈乌鸦飞来,叼起一块水牛骨头飞走,扔在芒宗南边的一座小山上。这座小山又名Pu Cam(金山),俗称Pu Quai(水牛山),位于现在桂峰乡Chau Kim乡Pieng Chao村。

九寨沟、十寨子的人都来清明庙祭天。
过去,九间庙节每三年在农历八月举行,是九个村庄、十个芒族人民回到祖地祭天、祭祖、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节日。随着历史的变迁,九间庙逐渐破败受损,节日和信仰也逐渐消失。然而,在义安省西北部泰族人民心中,普甘山上的这座寺庙依然存在,修复这座神圣的寺庙成为他们迫切的愿望。2004年,九间庙得以实现,共计九间,其中有两间庙宇(一间祭祀胡伯伯,一间祭祀佛祖)。两年后(2006年),九室庙会大规模恢复,并成为每年农历二月中旬举行的传统节日,人们不仅缅怀祖先、追思源头,还以此为契机,在早春进行娱乐活动,为迎接新的农作物季节做好精神准备。2008年,九室庙被省人民委员会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九间庙会的重头戏是水牛祭祀仪式。水牛被牵到大涛河码头(泉码头)沐浴后,会被牵到庙里。水牛被紧紧地绑在一根木杆上,男男女女围着它跳舞,锣鼓声也越来越响。宰牛仪式在所有参加仪式的人欢呼声中进行。宰牛仪式结束后,水牛肉会被切开,分给芒族人进行祭祀。在每个庙里,当巫师主持仪式时,通常会有6到8个女孩跟在后面,唱着伴奏歌曲,讲述前往天国芒族的旅程,包括水路和陆路。当萨满到达划船处时,姑娘们会唱“Hap dau nhua”(推船);当她们到达国王的住所时,会唱“Chua Phua”(向国王行礼)。仪式在神圣的氛围中进行,所有参与者都虔诚地祈求和平与繁荣。仪式结束后,大家都兴高采烈地加入了这场盛会。热闹的锣鼓声、柔和的旋律、迷人的曲调以及优美而富有节奏感的竹竿舞,构成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文化艺术交流盛宴。接下来,来自九个村庄和十个芒族的泰国姑娘们表演了传统服饰。来自义安省西北部的泰国姑娘们以她们充满韵律的优雅舞步和健康的体魄,为祖先世代传承下来的服饰所展现的和谐、低调而又精致的美感贡献了力量。营地外热闹非凡,拔河、摔跤、投扦、推棍、刻沟、射弩、喝米酒等传统游戏和体育活动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民众前来助兴。九园寺节上,还有竹筒饭、慕斯香肠、烤肉等经过泰国妇女巧手烹制的、充满浓郁山林气息的美食……
可以说,九室庙会为桂风县(Que Phong)推广传统教育,特别是针对年轻一代,创造了理想的条件;同时,它也满足了各阶层民众的精神和宗教需求。此外,九室庙会还为维护文化特色、提升桂风县乃至整个义安省西北部山区的旅游潜力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举办九室庙会,桂风县拥有了更多文化交流的机会,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增进了友谊。
至于象汗节,这是傣族独特的精神信仰。这个节日是村民们感谢萨满祭司——他们扮演着连接村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角色——河神、山神、森林神和祖先——的机会。象汗节通常每3-5年在早春举行一次。当谷仓里稻谷丰登,天气转暖,万物生长时,萨满祭司会选择一个好日子和月份来举行节日。象汗节通常在村里最有威望的萨满——被称为萨满大师——的家里举行。节日举行的前几天,村里的年轻男女会来到萨满家,帮助他完成准备工作。他们舂米、敲鼓、敲锣、刻沟,声响响彻山川溪流,向神灵和祖先宣告村里即将举行节日。鼓声和锣声响彻何处,当地居民便会赶来助兴。
举行仪式时,巫师会在房屋中央竖立一棵用竹子或藤条编成的花树,名为“香檀”(类似于京族的“新”树)。花树周围雕刻并悬挂着各种花卉和用纸或木雕成的林产品(鸟、鱼、稻米等)。香檀准备好后,每位身着传统服饰的巫师都会打开一坛米酒,开始仪式。巫师手持扇子,头戴头巾,进行祭祀。 “xang khan”仪式中,萨满祭祀的内容是赞美并表达村民对神灵和祖先的感激之情,感谢他们赐予人们水源、森林、产品、阳光,并教导他们如何治愈疾病、拯救他人……萨满祭祀仪式期间,在场的每个人都会敲锣、吹笛,并唱起泰国传统民歌(khap、lam、nhuon)。然后,大家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围绕着瓦斯檀树跳起节奏优美的“lam vong”舞。节日即将结束时,主人会摘下瓦斯檀树上的每一朵花和绑好的产品,送给每个人,象征着即将到来的好运和美好。一些了解泰国文化的Tuong Duong县和Ky Son县的老人补充说,在主人家举行完瓦斯檀仪式后,大家会一起游行穿过村庄,穿过每家每户的大门,为所有家庭和村庄带来欢乐和好运。
可以看出,泰国人民对象汗节的信仰源于万物有灵的理念,体现了社区成员之间团结互助、相互依存的精神。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包括客观和主观),象汗节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逐渐在泰国乡村消失,只存在于老人们的记忆中,偶尔也会通过舞台表演重现。近年来,一些地方意识到象汗节在泰国人民文化和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开始萌生恢复象汗节的想法。其中,启山县目前正在实施“保护和发展与旅游发展相关的文化价值”项目。该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优先开展恢复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研究,其中包括泰国人民的象汗节。
在该项目框架下,从2010年至今,祈山县友立乡那村的泰国民众已举办了两次象汗节。在那村两次举办象汗节时担任巫师的魏廷台先生说道:“我的确没有任何文献记载象汗节的举办方式,但我小时候经常跟随巫师进行仪式,所以至今仍记忆犹新。通过两次象汗节的举办,我看到那村民众反应热烈、兴致勃勃,全村的团结更加紧密……”。除了祈山县,我们了解到,归合县、归州县和桂风县目前也在收集和研究象汗节的传承和恢复工作。这对泰国民众来说是一个非常鼓舞人心的迹象,因为他们有机会重新发现一个曾经似乎已经消失的独特文化和宗教特征。
丛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