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绿色经济”合作模式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义安省一些合作社积极主动,敢想敢做,运用新成果,为挖掘农村和山区潜力创造条件。具体而言,他们大力推广机械化生产,开展碳排放权种植水稻、织锦生产、竹子加工、药材种植等,为数千名社员和工人创造了稳定的收入。


事实上,合作社农业服务机构是企业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投资购买机械设备,为生产提供机械化服务,打造“零足迹”田地,连接稳定、大宗农产品消费的单位。
五月初的一天,我们在安城县万城乡石山村博饶田野里直接“勘察”了该模式的有效性。“无足迹”领域安城县农业服务合作社在2024年春稻生产中实施了这项技术。该技术应用于无人插秧机田间,采用农业无人机进行照护,生产有机水稻。

示范田主人阮福雄先生激动地表示,他干了一辈子泥巴活,终于看到自家的稻田里“没有人的脚印”。从稻季开始,先用机器松土,然后是无人插秧机,结合飞机施肥,喷洒农药也用无人机,收割当天还用联合收割机。整个稻田,没有人下田,经济效益更高。这一公顷稻田,收获了7.5吨稻米,目前市场价格为9000越南盾/公斤,折合近6800万越南盾,除去种子、肥料、耕整机、农药等所有成本,预计利润3000万越南盾,比以前多1000万越南盾。
阮福雄补充道:“这样耕作真的很享受,而不是‘牛先耕,犁后耕’。‘零足迹’田地实现了农民的梦想,在当前农村劳动力短缺的背景下解放了劳动力。”

“零足迹”田地实现了农民的梦想,在当前农村劳动力短缺的背景下解放了劳动力。
------
Van Thanh 公社 (Yen Thanh) Nguyen Phuc Hung 先生
安城县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阮仲香先生表示:“在种植和养护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无人种植、施肥和喷药等设备……这样农民在养护和收割水稻的3个多月时间里只需在河岸边进行管理。整块田地里10株稻株排列成一条直线,稻株生长更均匀,产量更高,与传统水稻种植方式相比,经济效益显著,与非传统种植方式相比,每公顷可增加1000多万越南盾的利润。”

据黄先生介绍,目前,安城县万城、隆城、功城、明城、莲城和红城等乡已实施了6个“零足迹”稻田模式,分别使用无人插秧机、农业飞机进行照护以及有机稻生产,总面积近100公顷,合作社积极参与其中。该模式的成果将有助于推动和动员农民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和思维,转向“将智能技术应用于有机稻生产”,从而解放劳动力,提高稻农收入,迈向现代化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
近年来,义安省许多合作社,例如琼潭(琼禄)、演莲(演州)、寿清(安城)等,都采用了“无人田”模式,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降低水稻生产的投入成本……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这些模式均由农业合作社与企业合作实施。演莲农业服务合作社(演州)主任武文甲先生表示:今年春耕期间,合作社与企业合作种植了近250公顷水稻。将科技应用于生产的优势在于投入成本低、效率高。此外,水稻生产还能减少排放,创造碳信用额——这是当今的一个新方向。
将科技应用于生产的优势在于投入成本低、效率高。此外,水稻生产还能减少排放并创造碳信用额——这是当今的一个新方向。
______
Vo Van Giap 先生 - 奠连农业服务合作社(演洲)主任


义安省山区,尤其是昆强县,拥有约3500公顷的竹、藤、芦苇资源潜力。这些植物用途广泛,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用于建造房屋、用于建筑行业、用于编织等等,且经久耐用。昆强县的茶兰合作社(Tra Lan Cooperation)汇聚了一群敢想敢干的年轻人,他们将竹藤芦苇材料加工成独特的手工艺品,为数百名当地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最重要的是,该合作社为维护和保存人工林的翠绿、传承原住民文化以及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做出了贡献。
从昆强镇出发,我们穿过20公里的林间公路,来到位于昆强县周溪乡溪庄村的Tra Lan合作社,该合作社由Thai Dang Tien先生负责。周溪是与老挝接壤的一个边境公社,许多村庄存在“三无”问题:无电、无路、无网络……但这里却有大片竹藤种植区。合作社成员制作了数千种环保产品:茶壶、托盘、杯子、筷子、碗、勺子、长柄勺、花瓶、牙签筒、各种灯笼、藤竹桌椅……

Thai Dang Tien先生表示,为了确保产品耐用美观,竹子必须生长5年或以上,才能达到成熟、坚硬和柔韧的程度。采摘自森林的竹子必须经过传统工艺处理:在水中浸泡6个月至1年,或在石灰水和盐水中煮沸。经过处理后的竹子不会被虫蛀,而且更加耐用,尤其是一些产品可以悬挂在厨房中,经久耐用。观察产品展示区,可以看到产品经过切割、打磨和抛光,以确保使用安全并提升美观度。
茶兰合作社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关注,从协助成立手续、提供贷款到将产品带入大型展会,一应俱全。茶兰合作社管理委员会还通过在社交网站上进行推广来吸引市场,让远近客户都对合作社有了更多的了解。合作社的主要客户仍然是省内外(尤其是胡志明市)的餐馆和酒店。合作社的年收入约为10亿越南盾,为数十名少数民族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




茶兰合作社主任泰当进先生补充道:“我来自高地,热爱家乡和村庄的风景。2016年至2018年,我不畏艰辛,不辞辛劳地前往外省的手工艺村学习制作工艺。2019年,当我掌握了扎实的技艺后,我决定回到家乡,在当地创业。合作社得到了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重视,我对它的发展充满信心。”
义安省辖11个山区县,一般每个山区县都生长着大量的竹子、芦苇、竹林等。茶兰合作社是边境地区的亮点之一,致力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村民们用合作社的加工产品种植竹林,既发展了林业经济,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Pu Mat 药材合作社(Con Cuong)也是一家多年来高效运营的合作社。随着药材用于保健的趋势日益普及,合作社在日本专家的支持下,在义安省西部地区按照 VietGAP 标准创建了大型药材种植园。在这里,合作社成员将洁净的药材加工成多种优质的 OCOP 产品,其中两种产品获得了 OCOP 四星级认证。Pu Mat 匍匐茄产品、Pu Mat 匙羹藤、匍匐茄速溶茶、匍匐茄丸……
普马特药材合作社为绿化荒山、增加普马特国家森林公园环境保护绿地面积做出了贡献,创造了单位面积的多重价值,同时为数百名当地工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多年来,农民收割后都会把秸秆全部烧掉,以清除害虫,方便耕作。过去,秸秆被用来做饭,但现在随着燃气灶和电炉的出现,秸秆就被浪费了。
担心数十万吨秸秆被浪费在田间,而大型农场的牛和水牛不得不购买进口饲料,雄西农业服务合作社(雄原)与当地政府协商,并直接前往南方了解情况……随后,合作社投资购买了5台秸秆收割机和一辆卡车,开始向民众收购秸秆。在过去的收获季节,合作社的车辆和机器满负荷运转,既收购秸秆,又整地,为民众收集村里的垃圾,然后开展其他生产活动,例如灌溉服务、种子、肥料、垃圾收集、蘑菇生产……合作社还收集了价值20万至30万越南盾的秸秆卷,每卷的进口价为3万越南盾,每茬作物收入近5亿越南盾。目前,合作社专门从雄原、南丹、安城等县收集秸秆……




创造性思维和敏捷的思维使红西农业服务合作社在市场机制下得以生存和发展;将大量秸秆出售给畜牧场和大型菜园,带来了三到四倍的经济效益。合作社还运用科技手段提高管理效率……
上述在义安省卓有成效的合作社不仅为社员创造了具有稳定收入的就业机会,而且还参与了其他行业的价值链,尤其注重环境保护,创建可持续的原材料区,为OCOP产品的生产、出口和保护农村环境提供服务,这是当今的难题。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