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丹莱人不再逃避

August 6, 2013 20:56

为落实总理关于丹莱族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近年来,丹莱族聚居地区已投资建设并投入使用多项交通、灌溉、医疗和教育等基础设施项目。此外,将普马特国家公园核心区的居民迁移到安置区,也帮助他们拓展了与该地区其他族裔的联系。截至目前,丹莱族人民的生活已得到显著改善……

(Baonghean)-为落实总理关于丹莱族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近年来,丹莱族聚居地区已投资建设并投入使用多项交通、灌溉、医疗和教育等基础设施项目。此外,将普马特国家公园核心区的居民迁移到安置区,也帮助他们拓展了与该地区其他族裔的联系。截至目前,丹莱族人民的生活已得到显著改善……

>>第一课:黎明即将来到Cao Veu

新一天的惩罚

五年前,江河奔腾咆哮的一天,我们乘船逆流而上24公里,来到蒙山乡邦村古发村。我还记得,等船等了一整天,村长拉文阳才出来迎接我们。昔日的路已不同往日,这条河道上,如今有几十艘船只在运行,买卖货物……今天,船儿在层层汹涌的波涛中穿行。穿过木薯田,穿过山坡上的金合欢树园,穿过险峻的石灰岩山脉,比水彩画还要雄伟。从河边抬头望去,只见山的两边修建了几条公路,挖掘机、推土机在一块块鲜红的土地上翻耕。大西部地区变得生机勃勃,少了些阴暗和回音。

船程比之前缩短了将近一半,听着隆隆的引擎声,我们坐了两个小时,才踏上古发船码头……记忆犹新的是不久前的情景:山林之夜,茅草墙小学被瓢泼大雨淹没。回头远远望去,只见一盏小小的灌溉灯发出微弱的黄光。村子里空无一人,雨刚停,成千上万的海胆就窜出来咬人。古发此时正摇摇晃晃,饥肠辘辘。

丹莱村有78户人家,全靠政府救济维持生计。虽然村里运送了许多大米来救济饥民,但饥荒依然存在,因为所有的大米都被用来换酒。酒和米都用完了,人们就到森林里去谋生。饥饿和酗酒使村子苦不堪言。男孩和女孩十三四岁就结婚了。丹莱人生活孤立,与外界隔绝,所以村里的男孩女孩之间互相通婚。乱伦婚姻导致丹莱族逐渐衰落。丹莱人的平均寿命只有50岁左右,而且个个身材矮小。



越南孟山边防站站长阮仲荣中校走访了古发村丹莱族群众。

带我们去古发村的蒙山边防站站长阮忠荣中校的声音打断了我们的回忆:“古发村现在进步了不少,生活不再那么艰难,文明正在敲门。” 从码头下来,映入眼帘的是村子的木门,上面醒目地写着“蒙山公社古发村”。从村门进去,一条两米宽的笔直水泥路直通村子中心。路两旁是一小片片整齐的稻田。几个男人赶着水牛犁地,准备迎接新一季的收成。村口处,三四个男人正忙着挖土、铲土,把排水管(也是灌溉管)穿过马路……古发村目前有97户人家,920人。田地不大,平均每户只有一棵南秧,但村民们精耕细作,一年能种两茬。不再出现人们坐在门口望着大门……等待救援的场景——阮仲荣中校说道。

过去,丹莱族的孩子出生后,无论日晒雨淋,哪怕天气再冷,家人都会把他们带到溪边沐浴,直到皮肤变成紫色才送回家。丹莱族的孩子们都有一双非常漂亮、清澈的蓝眼睛,但那双眼睛在遇到陌生人时常常不敢抬头。如今的丹莱族孩子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病怏怏、饥饿难耐、发育不良、皮肤黝黑、害羞腼腆。我们在村头遇到的丹莱少年,身材苗条,背着婴儿,提着篮子,快步走着,兴致勃勃地迎接客人(一问才知道,他是现任村长的儿子):“国家给了我们水牛,教我们种地,现在种子和化肥又多了,我们也要来这里买!” 村子展现在我们眼前:整齐干净的吊脚楼和底层住宅。许多房屋前都有坚固的篱笆,成排的果树和菜园。村里的水泥路方正得像棋盘。村子中央,社区文化馆和用于接入电网的电线杆系统正在建设中。古发村蒙山三小学大门紧闭,围墙高耸,校舍宽敞明亮,刷着亮黄色的油漆。

我们跟随特遣队战士前往孟山边防哨所支援丹莱族人民,来到村长拉文灵(La Van Linh)的家。门的两边是郁郁葱葱的茶园和几丛甜美的甘蔗。田地的另一边是几排玉米地、一片稻田和一个小鱼塘。灵和他的妻子正在照料这片NA2品种的稻田,这是古发村(Co Phat)首次种植这种稻米。屋内有一个小杂货店,出售给村民。木墙上挂着许多灵和妻子儿女的艺术照片。灵的家里有一台电视和几个音响,可以听音乐。灵儿笑容灿烂:“政府发给我们的,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现在没电了,我们就用小型水力发电,虽然功率小了点,但我们还能看看,听听。”……灵儿的妻子罗氏文(La Thi Van)嚼了些槟榔,在炉子上放了一壶水,然后去菜园摘菜给笼子里的白鼠吃。文女士说:“边防人员教她如何饲养白鼠,用来驱赶家鼠和田鼠。白鼠吱吱叫一声,屋里的老鼠全都跑了。这招很管用。”

村长罗文灵激动地宣布:村民们在干部战士们的教导下学会了耕作,他们辛勤劳作,现在村里饿肚子的户不多了。老师们也经常来鼓励帮助,辍学的学生也少了。以前古发村全村连一头水牛都没有,现在全村的水牛群有30多头;以前全村只有一艘船,现在有6艘船用于运输。丹莱人现在也懂得做旅游业了……

四处走走,我发​​现古发村变化很大。村里通了电,电视和喇叭的声音很大,最令人兴奋的是孩子们学习的声音。古发村的丹莱族人知道手机,但由于信号不足,他们没有使用。在经历了多年的与世隔绝的生活后,丹莱族人很快就学会了并适应外面的世界。孩子们的发型,以及老人闪亮的眼睛和笑容,都体现了这种变化。



古发村村长拉文灵先生和他的妻子正在照料 NA2 稻田。
(首次栽培)。

大门已打开

离开古发,我们回到了蒙山乡中心,来到丹莱族的安置区。几年前,这些安置区一片狼藉,有耕地却没有灌溉用水。许多人离开安置区,返回故乡。顺流而下,荣中校宣布:“在蒙山乡的库饶村、新山村以及石岸乡林河对岸的安置区,被转移到这里的丹莱族人已经能够稳定地生产和发展。虽然生活还不算太富裕,仍有一些家庭在挨饿,但总体而言,各方面都有了显著改善……”

库阿饶村(蒙山公社14个村之一,距离公社中心不远)目前有131户人家,其中31户是丹莱族人。下午时分,安置区一片寂静,家长们都精神恍惚地去赶集了,只有几个孩子在家门口玩耍。我们找了好久,才找到一户有大人在家的人家。罗氏月女士从厨房走了过来。这位50多岁、牙齿发黑的妇女笑容灿烂地说道:“今天家里有事,不然我们肯定精神恍惚了。”月女士的工作是叫兽医来阉割猪。

瓦片屋顶和坚固的墙壁下,主人和客人坐在草席上饮水。屋内还配备了电视、风扇、橱柜、桌子等各种便利设施。阮女士说:一群生活在江河上游的丹莱族人响应党、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号召,在这里生活了整整十年。在安置区,他们得到了许多补贴和帮助,但最初生活非常艰难,因为他们不熟悉新的耕作方式。后来,他们得到了支持,修建了灌溉渠,获得了种子,并获得了技术指导,生活逐渐改善。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学习,大人们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阮太太还大大方方地说:“鸡群也有40只,母猪,猪仔都生了好几窝;还有一头牛,我丈夫牵着去耕地。家里还想养更多,但钱不够,等两个在南方工厂打工的孩子送来。”……没有了等待和依赖的心态,女人们也少聚在一起嚼槟榔,男人们也少喝酒,库阿饶村的丹莱人现在个个干劲十足。阮太太聊了一会儿,便向客人打招呼,去打扫牲口棚、喂猪了。园子里的芒果、龙眼、菠萝蜜等几种果树都结出了累累果实。

这几天,库阿劳村又有一件喜事,那就是村前14.3公顷的空地被开垦成了稻田。丹莱村的每户人家都多分到了几棵秧。在换上新颜色的田地里,罗文山和罗文清赶着自家的牛仔仔细细地耕着田。43岁的罗文山擦了擦因为在野林毒水中生活而满脸的汗水,说道:“两家的田挨着,但是只有一头牛,所以他们一起耕。新地要好好翻耕,先种蔬菜和豆类,水稻不能马上种,要趁早,赶上季节。”今天,我们决心把田耕完,然后去公社打电话叫农技人员来发放种子和化肥……在田间地头分享喜悦和悲伤,46岁的罗文清先生说:“这里的人都很穷,但现在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挨饿了。有的家庭会做生意,又勤劳,所以攒了好几千万!”

在我们遇到的丹莱族人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坚守新土地、摆脱贫困的强烈决心。库拉奥村村长阮文丹先生肯定地说:“在政府官员和边防人员的积极引导下,重新安置的丹莱族人已经适应并融入了新的环境。经济和文化生活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从语言、行为、卫生,到拥有摩托车和水牛。学生们都能上学,村里有一些丹莱族的孩子获得了县级和省级优秀学生称号。”

许多孩子接受培训后,前往全国各地的工业区当工人。14、15岁就出嫁为人母的女孩已经不复存在。许多丹莱族人与泰国人、京族人通婚……孟山乡人民委员会副主席梁廷华强调:“为实施丹莱族保护与发展项目,各级政府和省边防部队已落实政府的“丹莱族人安置计划”,将他们迁出上游森林。”

丹莱族人有机会扩大与当地其他民族的交流,孩子们也能更好地上学读书。在新居,每户人家都获得了宽敞的瓦房、电力、清洁水和一年的食品补贴。此外,在丹莱族聚居的溪康河源头的邦村和古发村等地,交通、灌溉、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同步得到投入。蒙山乡1114名丹莱族人的生活从此告别了深山老林的颠沛流离。

离开蒙山乡,我们来到石岸乡石岸村,正好是42户丹莱族人迁入石岸乡石岸村五周年。石岸村,顾名思义,经济、文化、社会都非常稳定:水稻和玉米年年丰收,村里家家户户都种满了稻米、玉米、木薯和红薯。如今,丹莱人除了饲养猪、鸡、水牛和奶牛外,还养鱼、植树造林获取原料。在这里,许多家庭都成了百万富翁。现在,不再流下悲伤的泪水,而是喜悦的泪水。我们遇到的丹莱人无一例外地表示:我们非常非常感谢党、国家、干部和边防人员……逃离萦绕心头的古老传说的旅程结束了,新的征程即将开始。


注:记者团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第二课:丹莱人不再逃避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