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白高村的泰国人

May 3, 2013 18:26

(Baonghean)-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们回到了白高村(周溪乡 - 昆强县)。高大的棕榈树和椰子树投下浓荫,古树成荫下若隐若现的棚屋,唤起了泰国民族村落古老的气息。白高村位于拉姆河畔,距离7A国道不远,地势较为平坦,村里的泰族人有条件将房屋规划成整齐的行列,水泥路则更增添了高地村落的繁荣。白高村至今仍是昆强县少数几个保留着传统文化特色的泰族村落之一。



白高村古老而浓郁的风情。

白高村居住着87户泰族人(374人)。由于耕地面积广阔,多年来,甘蔗和稻米一直是主要作物。可以说,这两种作物为这里的人们带来了比高原村庄更丰裕的生活。许多家庭甚至购买了犁和拖拉机,用于农业生产。尽管地形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优越,但泰族人民始终保持着对保护和弘扬本民族文化特征的意识。

最鲜活可见的证据莫过于房屋建筑的保存。至今,在白高,近80%的家庭仍然居住在坚固的吊脚楼中,这些吊脚楼的设计秉承了泰国人的传统建筑风格。近年来,许多人来到高地村落“寻觅”吊脚楼带回低地,许多人为了眼前利益而卖掉自己的木屋,建造水泥房。然而,白高人始终将吊脚楼视为泰国村落的“灵魂”,几乎没有人忍心出售祖传的房屋。居住在土地上房屋的家庭主要是刚刚搬出、不具备建造吊脚楼条件的年轻夫妇。 75岁的罗春明先生跟我们聊天时说:“几年前,有时会有人来这里问要不要买这栋高脚屋,但我告诉我的子孙后代,绝对不能卖,因为没有了高脚屋,我们泰国人的身份认同就会丧失一半以上。幸运的是,这个村子里没有人卖它!”

离开罗春明先生家,我们来到罗氏翠女士家。翠女士的棚屋位于村子正中央。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柴火架,屋主正勤勤恳恳地织梭子、穿线,准备在天黑前完成裙子。翠女士说:“我从不到15岁就开始织布了,现在已经45岁多了。现在我的大女儿结婚了,小女儿上学了,她们都会织布。”

看着Tuy女士穿梭的身影,以及她动作的敏捷和细致,我们就知道她是一位技艺娴熟、技艺精湛的专业织布工。不仅Tuy女士家,白高村的大多数家庭都在门廊前摆放着一台织布机。白高人的主要职业是种植甘蔗,这里的妇女只有在收获闲置或夜间才会坐在织布机前。织出的织锦主要满足家庭需求,如果有剩余,也只够在村里出售。由于白高目前的织布行业仅限于家庭,因此没有条件成立小组、团队或合作社来推广模式、交流经验并开拓市场。但织锦行业在白高仍然有“生存之地”,因为这里的泰国人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服饰。

老年人一年四季都穿着礼服,中年妇女和年轻人则常常有四五套礼服,用于婚礼和节假日。此外,人们仍然保留着婚礼习俗的美好。例如,姑娘出嫁前要购买嫁妆,包括礼服、头巾、毯子和床垫,以展现她们的勤劳、灵巧和节俭。因此,即使在工业化时代,白高依然弥漫着织机和梭子交织的喧嚣声。我们意识到,这里的织布仍然保留着许多原始的风貌,从梭子、纱线到织机,都建造得简朴,不像其他织锦村那样规模宏大、工艺精湛。



Lo Thi Tuy女士,白高村(Chau Khe - Con Cuong)
已在织机上工作了30多年。

如果说吊脚楼是泰国民族村的“灵魂”,那么民歌(khap、lam、nhon)、民间舞蹈(xoe、lam vong、khac luong)和传统乐器(cong、cymbals、khen be、pi)就是泰国人的“魂曲”。因此,尽管存在文化交流的障碍,白高村的泰国人仍然决心保留本民族的“魂曲”。为了证明这一点,村支书陆春安带我们去村里拜访了一户人家,他们正在举行一场小型婚礼。婚礼上,两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幸福地度过每一天。婚礼结束后,村长陆氏黄代表新娘家唱起了“lam”调。黄女士的“lam”歌讲述了新娘的优秀品质、家庭条件和养育她的父母的辛勤劳动。

如今,她即将前往夫家,父母仍有许多牵挂和倾诉。针对新娘家,新郎家代表梁氏静女士也跳起了“林风舞”,歌颂新郎新娘的爱情,感谢新娘父母为新郎家孕育了一个健康、勤劳的儿媳妇。同时,新郎家也会像爱自己的女儿一样爱护和教育儿媳妇。交流会结束,锣鼓喧天,排箫轻柔,琵琶声声热情洋溢。大家手拉手,张开大圈,有节奏地跳起了“林风舞”。书记Loc Xuan An说:“在白高,人人都会跳Lam Vong舞,女人都会跳,男人也会弹Pi和Khen。每逢春节,或者村里有婚礼或节庆活动,大家都会过来一起热闹……”

村长Loc Thi Hoang高兴地与我们交谈:“白高村已获得文化称号,保留着许多泰国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争取成立民歌乐器社和织锦小组,创造相互学习和交流经验的机会,并将这些美好的传统传承给年轻一代,避免它们失传。”


文章及照片:TUONG ANH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第二课:白高村的泰国人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