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纺织业的未来走向何方?
(宝安)——编织是少数民族的传统手艺之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山林息息相关,山林不仅提供食物和衣物,还提供各种生活用品。从篮子、托盘、椅子到糯米压榨机,无一例外都是用藤条、竹子和芦苇编织而成。然而,这项传统手艺目前正面临着诸多来自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困境……
来到清章县玉林乡农村,我们拜访了这片安置区的竹编匠人梁春寿先生。他已年过八旬,身材矮小,行动不便,耳背也有些耳鸣,却依然全神贯注于自己的手艺之中。他一手握着锋利的刀,一手握着藤条,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工作中。他布满皱纹的双手,看似因年老而略显粗糙,但在用刀削竹条时却显得格外灵巧。或许这已是他几十年的营生,早已成为一种技艺?地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捆捆藤条,仿佛刚刚经过机器打磨。看到有客人进来,梁春寿先生抬起头点了点头,然后继续埋头工作。
![]() |
| 工匠 Xen Van Quan 编织藤条托盘。 |
客人问起时,托先生一边回答,一边熟练地挥舞着刀和藤条。从他讲述的故事中,我们得知托先生正在削藤条,准备编织一个女婿“订购”的渔篓。托先生年轻时,侬村还位于南侬河畔,周围溪流众多,鱼儿成群。那时,只要把渔网带到河边,把鱼笼带到溪边,就能享用一顿美味的鱼餐,有时还能剩下一些卖掉或送给其他家庭。不到十岁,梁文托就已经学会了编织各种渔具。几年后,他又从大人那里学会了编织篮子、托盘、压榨器和椅子。凭借着坚持不懈和巧手,托先生很快成为当地最好的编织工,许多人都来找他编织日用品。那时,编织主要是为了帮忙,并没有报酬。许多人前来请教他如何将竹条削得整齐均匀,如何牢固地安装竹条,以及如何编织出美丽的图案。他热情而愉快地指导他们。托先生精湛的编织技艺名声远播四方。其他村庄的村民划船到农村观看学习。
![]() |
| 展会上展出的传统柳条制品。 |
为了修建班维水电站,南侬河被筑坝,农村和整个金田乡都搬迁到了玉林乡的安置区,生产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这样的现实,长者们担心泰族的传统文化认同会因此而消失,于是他们努力寻找保护文化的方法。除了语言、服饰、习俗和实践之外,日常用品也需要得到重视。因此,尽管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如从前,托先生仍然坚持编织。有人请他编织藤盘,有人请他编织压榨机,有人请他制作椅子,还有人请他编织渔网,以此来驱散对南侬河的思念。如今,编织成了托先生的日常工作,他使用的藤条、竹子和芦苇等材料都是他的后代在森林里采集的。这些产品被送到各地,供他的后代使用。织布这份工作虽然收入不多,但帮她减轻了晚年的生活开支,让她有了些收入来源。更重要的是,这份合适的工作也帮助托太太减轻了对故乡的思念和悲伤。
当被问及这门手艺的传承时,梁文寿先生摇了摇头,脸上闪过一丝悲伤:“我跟你说过很多次了,但我的孩子和孙子们都不愿意学。现在的年轻人缺乏毅力和耐心。这件手艺大约需要5天才能完成,售价12万越南盾,而每天砍一棵相思树就能赚到近20万越南盾。所以,现在没有人对编织这门手艺感兴趣了。”
离开玉林乡的安置区后,我们沿着公路前往石岩乡(朝阳省),拜访了峰村的森文泉先生。泉先生今年85岁,是石岩乡著名的编织工匠之一。我们到达时,他正熟练地编织着一个藤盘。吊脚楼的门廊周围挂满了大小不一的预制糯米压榨器。看到来访者,泉先生停下手中的活儿,和我们聊了起来。和过去泰族村落里的男人们一样,泉先生很早就学会了编织,在青年时期就开始了。他从简单的渔篓、藤椅等物件,逐渐发展到技艺精湛的糯米压榨器、藤盘等。如今,从事编织的人寥寥无几,整个峰村也只有少数人还在从事这门手艺。岑文泉先生曾是一名军人,后来退伍,先后担任合作社负责人、公社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和老年人协会干部。从社会工作岗位退休后,他重拾织布技艺,因为他觉得无所事事,双手也总是闲不住。织布不仅让他感到轻松,也有助于传承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手艺。
然而,一谈到编织这门手艺,岑文泉先生的脸上就露出了不悦的神色。这门手艺正面临着一些困境,若不及时加以解决,恐怕有消亡的危险。首先,原材料藤条的来源日益稀少。由于森林面积不断缩小,藤条的数量也在逐渐减少。这种从森林移植到室内种植的树种,成活率极低,必须经过复杂的杂交过程,对技术水平要求很高。
其次是产品产量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产品采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制成,既方便又价格实惠。这使得传统编织品面临激烈的竞争,有时甚至不得不“退守”。更不用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物品的作用也随之降低。例如,许多家庭改吃白米饭而不是糯米饭,因此糯米压榨机的作用也随之降低。又如,溪流中的鱼虾减少,因此捕鱼工具(如陷阱、渔网)也很少使用……最近,听说祥阳县要举办地方商品展销会,权先生就编织了一批糯米压榨机,然后让他的子孙后代去展销会上售卖。展销会持续了两天,他的子孙后代却一件也没卖出去。我们在祥阳县参加展销会期间亲临现场,发现编织品在现实中很难销售,买家“挑剔”,大多数顾客只是驻足观看,很少有人真正购买使用。同样,在一年一度的孟山-陆大节(Con Cuong)上展出的藤竹摊位上也会发生这种情况。
和梁文寿先生以及其他藤编工匠一样,岑文泉先生也忧心忡忡。这源于上述种种困难,导致年轻一代对学习编织藤条、削竹片等工作缺乏兴趣。泉先生说道:“我的孩子和孙子都不愿意学编织,因为这很费力,收入却很低,而且产品也没有销路……”
因此,原材料、产品产量和工艺传承是少数民族传统织造工艺保护和发展面临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各级各部门应尽快制定长期战略,并提出具体措施。
文章及图片:丛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