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编织行业将走向何方?

August 14, 2014 22:42

(Baonghean)- 编织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职业之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山林息息相关,山林不仅提供衣食住行,还提供生活用品。从篮子、托盘、椅子到糯米压榨机,所有这些都是用藤条、竹子和芦苇制成的。然而,这项传统职业目前面临着诸多困难,这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来到青章县玉林乡农村,我们拜访了安置区的竹编工匠梁春寿先生。梁春寿先生年逾八旬,身材矮小,行动不便,听力也不佳,但他依然全神贯注地从事着自己的手艺。他一手拿着锋利的刀,一手拿着藤线,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那双布满皱纹的手,似乎因为年迈而显得“坚硬”,握着刀磨竹篾时,显得十分熟练。或许,这已经是他几十年来一直从事的工作,已经成为一门技能,一门技术?地上摆放着一捆捆整齐的藤线,仿佛刚被机器磨过一样。看到客人进来,梁春寿先生抬起头,点了点头,然后继续工作。

Nghệ nhân Xên Văn Quản đan mâm mây.
工匠 Xen Van Quan 编织藤条托盘。

客人们问起,梁文寿便一一解答,他那双巧手依然灵活地挥舞着刀子和藤条。通过故事,我们了解到梁文寿当时正在削藤条,准备编织一个“女婿”“吩咐”的渔篓。梁文寿年轻的时候,农村还坐落在南农河畔,周围溪流纵横,鱼儿成群。那时,只要把渔网、渔笼、渔篓带到河边,就能吃到一顿美味的鱼,有时还能剩下一些卖掉或送给其他家庭。梁文寿不到10岁,就已经学会了编织各种渔具。几年后,他又跟大人学编织篮子、托盘、压榨机和椅子。凭借着毅力和灵巧的双手,梁文寿很快成为了当地最优秀的织工,许多人都来找他编织家居用品。当时,织布主要是帮忙,不收取任何报酬。许多人来找他,请他教他们如何均匀地削竹篾、牢固地安装竹篾,以及如何编织出美丽的图案。他热情而愉快地指导着大家。Tho先生精美的编织技艺在当地声名远播​​。其他村庄的人们划着小船来到Noong村观看和学习。

Sản phẩm đan lát truyền thống tại hội chợ.
展会上的传统柳条制品。

为了兴建班韦水电站,南农河被截流,农村和整个金田乡迁至玉林乡安置区,生产生活空间发生了诸多变化。面对这样的现实,老人们担心泰族的传统文化认同面临失落的风险,于是努力寻找保护的方法。除了语言、服饰、风俗习惯,日常用品也需要重视才能传承。因此,尽管年事已高,体力大不如前,但Tho先生依然勤于编织。有人请他编藤盘,有人请他编压榨机,有人请他做椅子,还有人请他织渔网,以此来排遣对南农河的怀念。如今,编织已成为Tho先生的日常工作,他的后代在森林里收集藤条、竹子和芦苇等材料,并将编织品送到各地供后代食用。织布工作让她有了收入来源,虽然不多,但足以应付晚年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有一份合适的工作,让Tho女士减轻了对故土的思念和忧伤。

当被问及传承这门手艺时,梁文诗先生摇了摇头,脸上闪过一丝悲伤:“我说过很多次了,但我的子孙后代都不想学。现在的年轻人没有毅力和耐心。这门手艺做起来大概需要5天,能卖到12万越南盾,而每天砍伐槐树就能赚到近20万越南盾。所以,现在没人对编织这门手艺感兴趣了。”

离开玉林乡安置区,我们沿路前往石严乡(Tuong Duong)蓬村拜访Xen Van Quan先生。Quan先生今年85岁,是石严乡有名的织布艺匠人之一。我们到达时,他正勤奋地编织着藤盘,动作十分熟练。棚屋的门廊周围挂满了预先编织好的大小糯米榨汁机。看到来访者,Quan先生停下手中的编织,攀谈起来。和过去泰国民族村的男人一样,Quan先生很早就学会了编织,甚至在年轻时就开始了。他从简单的渔篓、藤椅开始,逐渐发展到技术含量高昂的糯米榨汁机、藤盘、托盘等。目前,从事编织的人已经很少,整个蓬村只有寥寥数人还在从事这一行。 Xen Van Quan先生曾是军队出身,后来复工,担任合作社社长、乡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和老年协会干事。他从社会工作岗位退休后,又重拾起织布的行当,因为他觉得没事可做,手也不舒服。花时间织布也有助于传承祖传的传统手艺。

然而,谈及编织行业,Xen Van Quan先生的脸上却流露出不悦。这个行业正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如果不及时解决,将面临消亡的危险。首先是原材料来源——藤条,如今越来越稀缺。由于森林面积日益缩小,藤条也在逐渐减少。这种从森林里带回来的树种在国内种植成活率非常高,需要经过复杂的杂交过程,对技术水平要求很高。

其次是产品产量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物品由各种不同的材料制成,既方便又价格实惠。这使得传统的编织产品面临激烈的竞争,有时甚至不得不“节节败退”。更何况,随着生活的变化,一些物品的作用也随之减弱。比如,现在很多家庭吃白米饭而不是糯米饭,糯米压榨机的作用就减弱了。又比如,现在溪流里鱼虾稀少,捕鱼工具(陷阱、渔网)也很少使用……最近,听说Tuong Duong县要举办土产市集,全先生就编织了一系列糯米压榨机,并邀请他的子孙们到市集上出售。市集开了两天,他的子孙们一个也没卖出去。在Tuong Duong市集的几天里,我们亲身体验到,编织行业的产品在现实生活中非常难卖,对买家“挑剔”,大多数顾客只是站着看看,很少有人购买。同样,在每年的 Mon Son - Luc Da 节(Con Cuong)上展示的藤条和竹子摊位上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和梁文寿先生以及其他柳条工匠一样,Xen Van Quan先生也忍不住有些担忧。正是上述种种困难,让年轻一代对坐下来削竹子、装竹篾提不起兴趣。Quan先生分享道:“我的子孙后代都不想学编织,因为费力、收入低,而且产品没有销路……”

因此,原材料、产品输出、技艺传承是少数民族传统编织工艺保护和发展面临的难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级各部门尽快制定长远战略,同时提出具体的措施。

文章和照片:丛健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第三课:编织行业将走向何方?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