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保护蒙文和抛包节
(Baonghean)——少数民族社区的年轻人深受现代文化的影响。然而,对于年轻的蒙族人来说,现代生活似乎尚未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太大影响。蒙文、抛包节和传统服饰依然存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与合盛村(Xa Luong - Tuong Duong)的许多年轻人一样,李巴贾(1991年出生)接受了相对基础的教育。十二年级毕业后,巴贾被父母送到荣市“荣村”学习电力。巴贾的父亲胡先生为人务实,他为儿子选择了电力行业,因为他认为即使找不到工作,他仍然可以回来服务家人和村庄。在这个距离县城不到20公里的小村庄里,许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如今合盛村的苗族年轻人辍学率已不像以前那么高了。他们也与其他族群有了更多的接触,外出时也像泰族和京族一样成熟。然而,在与其他族群互动时,他们仍然能通过彼此独特的言谈举止和人生哲学来辨认彼此……
![]() |
蒙族男女童的抛包节。 |
李巴加高中时就能流利地读写国语,于是父母和村里的长辈也开始教他学习蒙语。作为一名蒙族人,每个人都知道他们的祖先早已掌握了使用拉丁字母记录语言的技能。20多年前,当他回到合盛村建立时,他生活在南坎、芒隆(奇山)村时留下的几乎所有美好文化特征都保留了下来。如今的年轻一代也非常注重保护社区文化。村里的年轻父母似乎仍然会教孩子说蒙语,而其他社区则让孩子从出生起就说蒙语。蒙语仍然是现代年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李巴加说,刚离开家去上学的时候,还没有手机,他还是用蒙语给父母写信。如今,手机已经普及,村里的年轻人仍然用蒙语文字发短信交流。蒙文很容易传播,因为它用拉丁字母来表示声音。甚至连声调也用字母来表示。不仅是李八甲,我们有机会接触到的大多数生活在祥阳和奇山的蒙族年轻人都会使用蒙文。
对蒙族青年来说,抛包节不仅是书写,也是他们精神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抛包节通常每年只在农历新年举行一次。过去,在蒙族传统新年尚未废除的时候,居住在高山上的族群的男孩女孩们会在农历十一前后组织抛包活动。抛包是由蒙族姑娘们用彩色布片缝制而成,里面装着稻壳或棉籽。如今,人们用耐用美观的网球代替了布袋。蒙族的男孩女孩们站成两排,男孩站在一边,女孩站在另一边。抛包从女孩们的手中飞到男孩们的手中,男孩们再把包抛回去。就这样,他们兴致勃勃地交谈着。平常,年轻的男孩女孩们擦肩而过的时候都会感到害羞。而参加抛包节时,每个人都变得自信而友好。起初,两排抛包的人之间只有几臂之遥。当谈话逐渐亲密时,男生们主动抛球,拉近距离,让女生们更亲近。当抛包组即将结束时,彼此之间也只剩下几臂之遥,不少情侣已经展现出谈笑风生的姿态。告别后,年轻的情侣们多少有些依依不舍,纷纷约定第二天再聚……
2014年农历马年(农历新年)新春之际,在会山村(三合祥阳乡)举行的抛包节上,小女孩武依迪亚(Vu Y Dia)吐露心声:“多亏了这些抛包节,很多人结为伉俪。苗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除了重要的节日,大多数男孩女孩都在田间劳作,有些则在远方求学打工。抛包节为男孩女孩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相识相知的机会。正因如此,许多人结为伉俪!”
武依迪亚还表示,如今的蒙族青年生活方式更加“开放”。村里的女孩大多都上学了。许多人也知道手机,尽管她们必须到公社附近才能打电话。抛包节不再是蒙族男女青年唯一的约会方式。年轻人在联系和寻找伴侣方面更加主动。忙碌的日子过后,蒙族男孩也“学习”了泰国朋友的做法,去女友家表达真心。
在最近的一次见面中,Y Dia 说她已经20岁了,却仍然未婚,很多人想找她做“终身伴侣”。村里这么晚结婚的苗族女孩并不多。但对她来说,事业才是第一位的。不过,她仍然期待着抛包节。这是新年和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活动。
在义安省西部许多地区的泰族和克木族聚居区,大多数年轻人已经不再穿戴传统服饰。这也可以理解,因为这些服饰的款式已不再适合现代的劳动生活。然而,对于纳恩(奇山)地区蒙族村落的年轻女孩来说,她们在下田干活时仍然会穿着蒙族服饰。刘依美(Lau Y Mi)是居住在卡朵依(Ka Duoi)村的年轻女孩之一,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穿着蒙族服饰。闲暇时,依美会绣制婴儿背带,这样当她回到夫家时,就可以用它们来背孩子,或者作为礼物送给家中的已婚人士。
至于我们在芒县镇的蒙族课堂上遇到的年轻老师武伊迈(Muong Long - Ky Son),一个生活方式相当现代的人,她仍然觉得蒙族裙子非常有必要。她说,在课堂之外,或者参加一些需要活力的社交活动时,她仍然像低地的年轻人一样打扮。但回到村子后,她仍然喜欢穿蒙族裙子……
如今,生活在统一社群中的苗族青年,在文化上仍或多或少地保持着孤立,却依然保留着本民族的基本文化特征。对他们来说,维护本土文化认同的问题,并不像乂安省其他少数民族的青年那样紧迫!
文章和照片:尤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