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铁匠和“锻造”职业的故事
(Baonghean)- 铁匠职业伴随蒙族人从北方迁徙到他们的聚居地,锻造产品也成为了蒙族文化的一大特色。此外,耐用锋利的刀和锄头也体现了蒙族人的品质。
太阳已经落山了,但Pho Ban Pha Noi(Muong Tip - Ky Son)和Ba Di仍然抽出时间带我们去拜访一位仍在工作的铁匠。他说,如今刀耕火种的季节已经过去,所以经常开工的铁匠已经很少了。现在全村只有5个铁匠在定期生火。刀耕火种的季节,村里有几十户人家会锻造农具,主要是锄头和刀子。
刘年华先生的房子在村子边缘,一座岩石山脚下。我们到达时,看到华先生和另一位工人正在锻造蒙族刀。这位铁匠65岁了,几乎半生都在和炉子打交道。华先生给我看了看他那双如同铁木般坚硬的手,然后又回去继续他的主业了。烧红的煤炉上放着一根宽铁条。据说这根铁条是从一辆旧车上切下来的,是从离他家近60公里的孟县镇的一家废金属商那里买来的。
一只手推着形似大型自行车打气筒的风箱,另一只手拿着筷子转动烧红的铁片。筷子也是用两根小钢棒削成的。Nhenh Hua先生说,形似自行车打气筒的风箱是用树干做成的,里面塞满了鸡毛,做成活塞,防止空气逸出。他说,活塞必须用鸡毛做,不能用橡胶或布料。这种材料耐用,耐摩擦,比橡胶或布料做的活塞更容易操作。此外,燃气系统和炭炉都是用粘土做成的。
![]() |
在 Pha Noi 村(Muong Tip 公社 - Ky Son)锻造刀具。 |
上了年纪,熟悉的眼神,多年来在村里帮过别人的双手,刘年华便建起了属于自己的铁匠铺。那时,他搬了出去,不得不清理田地养育孩子,需要农具。所有蒙族男人都是这样,会清理田地,就意味着会建铁匠铺!从开始做铁匠铺开始,他做的农具几乎只供家里使用。“我做给自己用,不卖给别人。就算卖了,这里也没人买,因为大家都会打铁。”蒙族老人常自称“父亲”。如果有合适的助手,年华先生每天既能切铁,又能打制两把完整的蒙族刀。并非每个技艺精湛的工匠都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工头拿着锤子站在那里许久,突然插话道:“只要把铁削好,烧热一下,敲一下,再用磨床(打磨机)打磨一下,一来就能打出近十把刀。这种刀市面上常有卖,但是蒙族人用不了。” 工头面无表情的锻造师说,在奇山市的芒县市场、和平市(祥阳市)卖的蒙族刀,一把也就五七万。而蒙县的蒙族人打磨出来的肥刀,要价二十多万越南盾。
“虽然价格昂贵,但可以用很多年,反复磨,直到刀磨平折断才扔掉。”村长瓦巴迪说道。原来,这个沉默寡言的小伙子很有天赋。他吹得一手好笛,懂得看日历挑选好日子,也是帕诺村一位相当不错的铁匠。他分享道:“蒙族人的刀和锄头之所以耐用锋利,是因为这里的铁匠不用磨床。从切铁到刀的完成,只需要加热和捶打。捶打是为了打造刀刃,捶打是为了弯曲镰刀的刀尖。总的来说,只需要加热和捶打。低地的工人经常用盐水和废机油来回火。我家只用溪水和香蕉树干来冷却铁。”瓦巴迪说道。据他所说,这就是蒙族铁匠制作的铁制品如此锋利的秘诀。
![]() |
来到奇山县另一处蒙族“聚居地”——南坎乡,我们看到每个村子里都有几位铁匠。这些家庭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职业,为家人和村民服务。他们制作的刀和锄头也为家庭带来了额外的收入。但对于连山村的瓦柴舍先生来说,情况却有所不同。他是村里仅存的铁匠,主要服务于家人和邻居。每逢农忙季节,他的铁匠铺就整天烧得通红,锤子敲击铁砧的声音不绝于耳。柴舍先生的铁锤声已成为村里熟悉的声音。
瓦柴舍先生说,他维护铁匠铺是为了传承父亲的职业。他认为,懂得一门职业却不去传承,是一种罪过。瓦柴舍先生守护铁匠职业的决心,让连山村的村民们有了地方去修理那些在农耕季节后变钝的锄头和刀子。
看着连山村的铁匠们在五月的阳光下,在熊熊燃烧的炉子旁挥洒汗水,我们不仅能体会到他们的艰辛,还能感受到他们打造出一件件满意作品时的自豪感。瓦柴舍先生说:“要想打造出一把好刀好锄头,铁匠必须一步步精心准备。过去,没有好材料的时候,工匠们只能用铁盆把外面的油漆全部敲掉,然后熔化掉。现在,最畅销的铁制品是汽车弹簧。”
据瓦柴舍先生介绍,烧铁时必须使用硬木炭,以确保火候适宜。优秀的工匠眼光敏锐,懂得观察铁的温度来调理。铁太新,产品会变形;太旧,产品容易碎裂。看着他用手敲打铁棒,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能感受到他对锻造的热情。他的目光始终紧盯着铁棒,一锤一锤地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事先准备好的闪亮水牛角刀柄,被套在已经做好的闪亮刀上,看起来格外醒目。就这样,一把蒙族刀就完成了。
我们问起蒙族铁匠职业的起源,村里年纪最大的人也说不清楚,只知道蒙族男孩生来就是铁匠。蒙族世世代代,人们下山要带刀,挖田要带锄头,所以才有了铁匠职业。不过,也有人肯定蒙族刀匠职业起源于与汉族的战争时期。连山村今年90多岁的瓦巴登老人说:“以前蒙族和汉族打仗的时候,蒙族有一种很厉害的武器,让汉族人很害怕,那就是弩。汉族人立刻就来,说要用一只鸡换一个弩板。蒙族人觉得弩板容易做,鸡难养,一夜之间,弩板就被抢走了。”第二天清晨,汉人发动了进攻,蒙人没有弩可以抵抗,只好逃窜。在逃窜与敌人搏斗的过程中,人们想出了另一种武器来对抗汉人。于是,形似剑、锋利如剑的蒙古刀就诞生了。
因此,蒙族人或许出于生存的迫切需要,才开始从事铁匠职业。一丝不苟已成为蒙族铁匠的天性,他们打造的刀和锄头很少出现缺损,即使出现缺损,也只是时间和劳作造成的。
瓦柴舍先生说:“蒙族人制作刀锄并非仅仅为了完成工作。蒙族人无论去田间还是回家,都必须随身携带刀。”刀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因此,打造一件可以终身携带的好产品绝非易事。正因如此,瓦柴舍先生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寻找传承这项技艺的继承人。他希望他的子孙后代能够继续传承铁匠的职业。
Huu Vi-Dao T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