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铁匠技艺及其“锻造”历程
(宝贤)——铁匠技艺随着苗族人从北方迁徙到他们的定居点,锻造品也逐渐成为当地文化的一大特色。此外,耐用锋利的刀锄也部分体现了苗族人的品质。
太阳已经落山,但Pho Ban Pha Noi(Muong Tip - Ky Son)和Ba Di仍然抽出时间带我们去拜访一位仍在工作的铁匠。他说,如今刀耕火种的季节已经过去,所以经常开工的铁匠很少。整个村子现在只有5位铁匠还在工作。在刀耕火种的季节,有几十户人家会锻造农具,主要是锄头和刀具。
刘仁华先生的房子位于村边,依山而建。我们到达时,看到华先生和另一位工人正在锻造苗族刀具。这位铁匠已经65岁了,他人生近一半的时间都在炉边工作。华先生给我看了看他那像铁木一样结实的手,然后又继续他的工作。烧得通红的煤炉上放着一根宽大的铁条。据说这根铁条是从一辆旧车上拆下来的,是从离他家近六十公里的芒森镇的一位废品回收商那里买来的。
一只手推动形似大型自行车气筒的风箱,另一只手拿着两根筷子转动烧红的铁块。这两根筷子也是用两根小钢棒削成的。阮华先生说,这个形似自行车气筒的风箱是用树干制成的,里面塞满了鸡毛,形成一个活塞,防止空气泄漏。他强调,活塞必须用鸡毛制成,不能用橡胶或布料。鸡毛材质耐用,摩擦阻力小,而且比橡胶或布料制成的活塞更容易操作。此外,燃气系统和炭炉都是用黏土制成的。
![]() |
| 在帕诺伊村(芒蒂普乡 - 奇山)锻造刀具。 |
年迈的刘仁华,眼神清澈,双手灵巧,多年来一直在村里帮其他户人家干活。后来,他搬出了村子,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开垦田地,需要农具。所有苗族男人都这样,会开垦田地就等于会开铁匠铺!从一开始,他打造的农具几乎都只供自家使用。“我都是自己用的,不卖给别人。就算卖,也没人买,因为这里人人都会铁匠。”苗族老人常常自称“父亲”。如果有个得力的助手,刘仁华先生一天就能锻造出两把完整的苗族刀,还能同时切割铁块。并非每个技艺精湛的工匠都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站在那里拿着锤子很久的工头突然插话道:“只要把铁切成小块,加热一会儿,稍微敲打一下,然后用镗床(磨床)一次就能做出近十把刀。这种刀在市场上经常卖,但苗族人用不了。” 铁匠铺里那个光着脸的铁匠说的,是芒森市场(奇山)和和平市场(祥阳)卖的那种苗族风格的刀,每把只要五万到七万越南盾。而芒尖的苗族人锻造的“大刀”则要价高达二十万越南盾。
“虽然贵,但可以用很多年,反复打磨,直到刀刃磨平断裂才扔掉,”村里的副村长瓦巴迪说道。原来,这个沉默寡言的村民颇有才华。他不仅笛子吹得好,还懂得看历选吉日,而且在帕诺伊村也是个手艺不错的铁匠。他分享道:苗族人的刀和锄头之所以经久耐用、锋利无比,是因为这里的铁匠不用磨刀机。从铁块切割到刀具成型,全程只用加热和锤击。“锤出刀刃,锤弯镰刀尖。总之,只有加热和锤击。低地地区的工匠常常用盐水和废机油来淬火铁块。而我们家只用溪水和香蕉树干来冷却铁块,”瓦巴迪说道。他认为,这就是苗族铁匠的铁器如此锋利的秘诀。
![]() |
来到奇山县另一个苗族聚居地——南坎乡,我们发现每个村庄都有几位铁匠。这些家庭以此为生,满足家人和村民的需求。他们制作的刀和锄头也能帮助家庭增加收入。但对于连山村的瓦柴沙先生来说,情况却有所不同。他的铁匠铺是村里仅存的铁匠铺,主要服务于他家和邻居。每到农忙时节,他的铁匠铺整日都热气腾腾,铁锤敲击铁砧的声音此起彼伏。柴沙先生的铁锤声已成为村里人耳熟能详的声音。
瓦柴沙先生说,他经营铁匠铺是为了传承父亲的技艺。他认为,懂得一门手艺却不去传承,是一种罪过。瓦柴沙先生致力于保护铁匠这门手艺,这使得连山村的村民们有了一个可以修理锄头和刀具的地方,这些工具在耕作一个季节后就会变钝。
看着莲山村铁匠们在五月的烈日下,汗水滴落在熊熊燃烧的炉火旁,人们既能体会到他们的辛劳,也能感受到他们打造出满意产品时的自豪。瓦柴沙先生说:“要想做出一把好刀或好锄头,铁匠必须精心准备每一个步骤。过去,当没有好的材料时,工匠们只能用铁盆敲掉铁器表面的油漆,然后将其熔化。现在,最常用的铁制品是汽车弹簧。”
据瓦柴沙先生介绍,加热铁时必须使用硬木炭,才能确保温度适宜。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眼光敏锐,懂得如何观察铁的温度并进行淬火。铁太新,成品容易变形;铁太旧,则容易崩裂。看着他双手在铁条上敲击,发出清脆的声响,就能感受到他对铁匠技艺的热爱。他的目光几乎从未离开过铁条,仔细观察着每一击,确保不遗漏任何一点。事先准备好的闪亮水牛角刀柄被安装到已经锻造完成的闪亮刀身上,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就这样,一把蒙族刀就完成了。
我们询问了苗族铁匠这一职业的起源,但村里最年长的人也说不清楚。苗族男孩只知道他们生来就会做铁匠。一代又一代,人们需要刀去森林,需要锄头耕地,所以他们必须掌握铁匠这门手艺。然而,也有人说苗族的刀具锻造技艺起源于与汉族的战争时期。今年90多岁的莲山村瓦帕登先生说:“以前与汉族交战时,苗族有一种威力强大的武器,令汉族人胆寒,那就是弩。汉族人立刻前来,说每有一只鸡就换一个弩箭扳机。苗族人觉得弩箭扳机很容易制作,但养鸡却很困难。结果一夜之间,所有的弩箭扳机都被拿走了。”第二天清晨,汉人发动进攻,蒙古人没有弩箭抵挡,只得仓皇逃窜。在逃亡途中,蒙古人一边与敌人交战,一边想方设法制造另一种武器来对抗汉人。于是,形似利剑的蒙古刀就此诞生。
因此,或许苗族人从事铁匠行业是出于生存的迫切需要。凭借着他们一丝不苟的性格,苗族铁匠打造的刀锄很少出现缺口,即使有,也只是经受了时间和劳作的痕迹。
瓦柴沙先生说:“苗族人制作刀锄不仅仅是完成工作那么简单。苗族人下地干活或回家时都必须随身携带刀具。”刀具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因此,制作出一件可以伴随一生的优质刀具绝非易事。正因如此,多年来,瓦柴沙先生一直在努力寻找接班人来传承这门手艺。他希望他的儿子们,也就是下一代,能够继续发扬光大这门铁匠技艺。
胡维 - 道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