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清迈绿茶
尽管仍未摆脱贫困,但自2004年胡志明公路穿过该地区以来,清迈乡(Thanh Chuong)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公路的修通,茶叶和金合欢树也更容易被人们享用。值得一提的是,这条公路沿线村庄的贫困户数量正在显著减少……
一个温和的夏日清晨,我们从7A号公路,经开山路口(Anh Son)拐进胡志明路。平坦的道路蜿蜒穿过青山绿水。槟榔树成荫的村庄、竹篱笆、鱼塘……景色如此宁静祥和。从这里出发,我们花了一个多小时到达了义安省的清迈公社,这是胡志明路上茶树最多的地区。
夏至已至,山坡上紫色的木阿花盛开,构成一幅诗意的景象。茶树和槐树的绿意正逐渐覆盖着原本光秃秃的低矮山丘,尽管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就辛勤耕耘,人们却从未带来过经济效益。然而,自从胡志明路修建以来,一切都变了。清迈茶园的茶农们称之为经济发展的“开路”,他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也因此逐渐改善。
从胡志明路到清迈乡中心,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是全乡的交通要道。这条路连接着清江乡和胡志明路,被称为全乡的“血脉”,但至今未铺设水泥路面。这一带地势低洼,每逢下雨,就会被水淹没。人们种一茬作物,一年吃一茬。剩下的半年是土地闲置的时间,闲置的日子很长。年轻人纷纷涌向城市和工业园区打工。在通往乡中心的路上,不时有摩托车呼啸而过。同伴告诉我,踏上这片土地,感觉就像置身于偏远的山区。公社干部表示,虽然有了胡志明路,但大家还是盼望公社间、村间的具体柏油路能修好,这样经过公社的国家工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清梅乡人民委员会副主席陈公明举止温和亲切,对家乡的历史传统深感自豪。他说道:“革命前,清梅乡四村是响应义静苏维埃运动(1930-1931年)的地区之一。抗法抗美战争时期,全村共有1660名子弟参军,130余名烈士牺牲。”
然而,清迈(Thanh Mai)仍然是清章县最贫困的乡之一。这里的人们仍然主要以农业为生。整个乡只有内区5个村庄种植茶叶,其余10个村庄依靠水稻和服务业,因此贫困率仍然很高。农业村庄仍然贫困的原因之一是交通不便。在外区,几乎所有与外界的联系都必须经过清江乡,路程长达7-10公里。
雨季,整个公社几乎与世隔绝,因为只有一条路,几乎所有机动车都无法通行。从公社干部、老师到学生……人们只能卷起裤腿,趟水而行。胡志明路贯穿公社,2004年,整个公社的经济分化明显。全社只有5公里的小路,穿过南山、中山、北山、大比亚等几个村庄,给这些居民区带来了繁荣。便捷的道路让内地的经济仿佛焕然一新,而外地却依然面临诸多困难……
夏日清晨,我们仿佛迷失在一片绿意盎然的土地上,沿着新路前行,茶山与槐树林交相辉映。走在我们身旁的陈公榜副主席脸上始终挂着笑容,兴奋地说道:“以前没有路的时候,这里的经济生活和边远的农村没什么两样,因为茶树运输和消费都很困难。有了路之后,服务户发展起来了,农产品也变得很容易消费了。从此,茶叶的价格就上涨了。”看到生意兴隆,人们纷纷开垦荒地,种茶。
昔日荒芜的土地如今已寸草不生。随着茶树面积的迅速扩大,为了满足茶农对产品的需求,除了自1969年起运营的清迈茶叶企业外,茶村的富裕家庭也纷纷投资兴建生茶加工厂。目前,全乡共有7家生茶加工厂。每家小型加工厂在收获季节要消耗6至12吨鲜茶芽。除了茶树,村民还种植杂交相思树。目前,全乡已收获的相思树面积超过200公顷。
聊着聊着,不知不觉就到了大比亚村。陈公榜副主席介绍了村里一个做生意不错的户,也是公社的典型户,那就是梁文渊一家。他和妻儿近20年前从南山村搬到大比亚村。当时,贫困一直困扰着他们一家。和大比亚村的大多数户人家一样,他一家种了1公顷茶树,每月都有产品进口给清迈茶叶公司。1994年,文渊先生开垦了大片土地,之后又将茶树种植面积扩大到5公顷。目前,文渊先生家每年销售60吨茶芽,创收2.4亿越南盾。除了种茶,他家还种植了5公顷的杂交相思树。每次收获还能带来数亿越南盾的收入。

梁文远先生是大比亚村典型的优秀商人。
梁文远先生凭借着家中每位成员与生俱来的勤劳,如今已成为村里经济最富裕的家庭。他说,他家如今的富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贯穿全村的道路。因为在过去,人们常常要费力地穿过溪流和小溪才能卖出一百公斤的鲜茶,而这笔钱花得可不便宜。以前没有路的时候,摩托车只能停在村外,然后步行回家,不能开车回家。梁文远先生总结道:“要让上游赶上下游,我们必须先修好路。”
然而,达比亚村尚未摆脱困境。维恩先生分享道:“目前,达比亚村是唯一一个没有通电的地区。如果通电,达比亚村将成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地区,因为茶叶是整个村庄的主要产品,能够带来高效益。”
除了梁文远先生,南山村还有一位擅长经商的老人,他就是黎春安先生。虽然他年近花甲,目前担任村长,家中只有两名主要劳动力,但他仍然种植了5公顷茶园,并经营着一家茶叶加工厂。此外,他还拥有一个鱼塘和数百只散养鸡。扣除所有人工成本和基本投资,黎春安先生每年的收入超过1亿越南盾。
安先生说,南山村有100户人家,全村茶园面积超过100公顷。得益于此,前几年贫困率超过40%,现在已降至16%。“照这样发展下去,未来几年南山村的贫困率就能降到10%以下。”黎春安先生说。村里有一户阮文阳先生,他家只有一家私人茶叶加工厂,日产量超过10吨,是全村年收入最高的人。除了茶树,南山村的村民还种植了超过100公顷的槐树林。
除了胡志明公路带来的优势之外,清迈茶农仍然面临一些困难。旱季,许多茶区仍然因缺乏灌溉水而出现焦叶现象。不过,据村长黎春安介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还在于人们没有充分挖掘土地的潜力。清迈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浅,只要人们投资打井灌溉茶园,就能克服旱季缺水导致的焦叶现象。
近日,南山和大比亚两个村又传来好消息。这两个茶区刚刚投资修建了两条连接胡志明路的原料路,为茶农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清迈乡的交通状况仍然十分艰难。除了以胡伯伯命名的那条路外,全乡连一公里的柏油路都没有。这对于清章县山区最困难的7000多户村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尤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