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融合趋势中的丹莱人

January 27, 2013 16:37

> 查看第四课:罗氏家族对奥杜语缺失的担忧

我知道你说得对,从文化角度来看,丹莱族只保留了他们的语言、一些童谣和房屋(像泰族、科姆族、托族、岱族、侬族、埃德族……那样的吊脚楼)。昆强县的丹莱族也像这片土地上其他几十个民族一样住在吊脚楼里,他们的语言和芒族、托族……属于同一语系。我暗自觉得,他们保留了这么多,对于像丹莱族这样的族群来说,这已经算是相当多了。

在市场经济时代,族群在经济和文化上也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意味着许多族群宝贵的文化资产正逐渐融入共同文化之中,我们至今仍称之为衰落。丹莱族及其文化和生活方式也正处于这种趋势之中。这让那些对古代文化感兴趣的人深感担忧!



丹莱人坐在火堆旁睡觉的习俗已经成为了回忆。

最近,我在陆达中学遇到了一群寄宿的丹莱族学生。学生们告诉我:“我们来自丁村。” 其实,当地人就是这么称呼溪梅村三队的(陆达-昆强)。这里12到14岁的丹莱族学生只会说泰语。问起丹莱语,已经没多少人知道了。一位学生说:“就算你回村里问,也没多少人说丹莱语了。” 我决定去丁村看看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说丹莱语了,因为据学生们说,这里绝大多数居民仍然是丹莱族人。

冬日清晨,瘦村静谧无比。这个季节,通往坎姆瀑布旅游景点的道路穿过村子,空无一人。村子尽头的稻田已是绿意盎然,正是除草的季节。一位老妇人站在竹篱笆旁,迟疑地说道,这里的人只种一季稻米,所以他们这么早就插秧,也是为了避开农历三月可能来临的汛期。

维文进队长仍然用毯子蒙着头。这位领导这个34户人家的小村落长达20年之久的村长,至今仍被当地人称为“村委会主任”。他看到村民们报到,便推开毯子起床。每天晚上喝酒后,他都要睡到第二天中午过后。他说昨晚他喝醉了,要不是我叫醒他,他就能睡到下午很晚了。

他说:“Ban Thin 村自1988年起就存在了,当时溪莫村的村民翻山越岭来到这里定居。以前,莫村的丹莱族人仍然与泰国人通婚,并且深受泰国文化的影响。现在,村里年纪最大的人,比如田先生76岁的母亲,已经很少使用丹莱了。”

这与珠溪乡溪布村和溪农村的丹莱族社区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这些村庄里,丹莱族与泰国族人共同生活多年,但丹莱族人无论老少,每天都用母语交流。然而,在蒙山乡库拉奥村和新山村的丹莱族安置区,人们只保留着自己的语言,甚至连高脚屋的居住空间都已不复存在,因为在他们从江河上游的老村子搬到这里之前,安置项目委员会就为他们建造了四层房屋。

田先生说,其实,坐着睡觉的习俗在丹莱族人中由来已久,只是被媒体渲染了一下。他活了近60年,从未见过有人坐着睡觉。或许天气太冷,人们才会坐在火炉边取暖才睡着,仅此而已!

丹莱族过去的婚礼习俗也与其他族群不同。婚礼当天,新娘家通常无需做任何事,甚至还有熄灭所有柴火的习俗,以便新郎家准备好米、盐、酒、肉等一切用品。新郎家接新娘时,必须在森林边缘等候,并且只能派一人前来迎接新娘,之后整个迎亲队伍才会一起返回。但如今,这些习俗已不复存在。丹莱族的婚礼与泰国人的婚礼类似。孩子出生三天后必须取名。如果家庭条件太差,孩子的父母还要煮一壶茶祭拜祖先,报答新家庭成员的到来,并为其取名。“我这个年纪,从来没见过有人像电视上说的那样,把新生儿浸在水里?!”——魏文进先生补充道。

昆强村的丹莱族人有孩子上大学。仅在辛村,过去三年就有一些孩子从乡外学校毕业,去读中学。迁至安置区后,江河上游的人们以前就设有医疗站,享受医疗保健。除了发展经济和文化生活外,昆强村的丹莱族人还需要关注其精神文化价值的传承,尤其是丹莱语。在靠近中心的偏远村庄,丹莱语正在逐渐被遗忘?!


你是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第五课:融合趋势中的丹莱人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