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篇文章:建设一所标准学校的条件
(Baonghean)-根据《2009年至2015年安城县中小学网络规划》项目,到2015年,全县将只有26所中学(目前有35所)。近3年来,该县刚刚解散了金城中学(学生安排到光城中学和同城中学就读),将唐城中学并入安城镇中学……
一些和清乡老教师和长者提出,和清中学不应与安城镇中学合并,如果合并,应设在和清中学。老教师们给出的理由是,和清中学是安城县第一所中学,是安城教育培训业的奠基之地,是安城知识的摇篮。其次,和清中学位于宝林乡旧址,需要保护、修缮、升级,不能被抹去。而且,一旦学校合并,和清的孩子们就不得不去很远的地方上学了……
首先必须肯定,和清中学与安城镇中学的合并,没有别的目的,就是为提高和清子弟的教育质量创造有利条件,完全符合省的政策,也符合当地的实际。
目前,安城县人民委员会正在投资兴建潘登禄中学(由安城镇中学与和城中学合并而成),该校占地近1万平方米,包含许多宽敞的设施,预计总投资约230亿越南盾。建成投入使用后,学校将拥有与时俱进、现代化和标准化的设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的学校规模将为学生营造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教师将各司其职,专业组也不再需要将教师分担教授多个科目……
和清中学计算机教室
学校位于安城镇北部,最远的和清乡距离新校址约3公里,从万城乡到新校址约2-3公里,最远的唐城乡距离学校约6公里。因此,新校址对于合并后乡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合适和方便的。如果学校设在现有的和清中学,其他乡的学生就必须经过不同的乡,路途遥远,出行不便。另外,目前和清乡有62名学生就读于白寮中学和安城镇中学,他们每天仍然骑自行车上下学,所以交通距离并不能成为学校合并的障碍。
安城县教育培训厅厅长陈文清先生表示:“在制定学校合并项目时,县政府和业界经过了仔细研究,并考虑了最优方案。潘当流中学(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地理位置优越,方便合并后各乡镇的学生就读。最重要的是,县政府制定了将潘当流中学打造为县级重点学校的政策,因此学校已经并将继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源建设,并将动员当地学生的力量,打造一所符合国家标准的学校……”
现实情况是,将和成中学和安城镇中学合并为一所规模更合理、投资更有效的学校是必然选择。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的历史和传统不容否认,但这也不能成为“拒绝”合并的理由。真正需要关注的是教育质量和整个地区学生的权利。怀旧和尊重过去至关重要。我相信,未来潘登禄中学的老师们不会忘记教导学生了解和弘扬潘登禄中学前身学校的优良传统,让潘登禄中学更加美好。
按照规定,初中教师每周的教学时长为19节,但随着班级数量的减少,教师的教学时长也随之减少,导致无法统一安排师资,迫使部分教师跨学科授课,无法真正组建专业团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如果学校规模较小、分散,预算有限,很难投资建设标准化的设施。因此,规划和组织学校网络的重组,将小型学校合并是必然趋势。
早在2006年,省委2006年7月11日第04-NQ/TU号决议就明确提出:“合理规划学校网络,每个公社只设一所幼儿园和一所小学,在山区特别困难的公社保留若干所设有小学班的初中;将规模较小的初中并入公社集群学校”。
为加快落实第04-NQ/TU号决议,2008年,教育培训部以第2091/SGD&DT-KHTV号批示指示:“着手规划辖区内学校和教室网络,确保每个乡镇只设一所幼儿园、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每所学校的规模不少于12个班,不超过30个班。中学阶段,如果学生人数太少,班级数量不足10人,则合并为跨乡镇学校”。
执行第04-NQ/TU号决议五年后,全省小学数量已减至538所(与2006年相比减少47所),中学数量已减至413所(与2006年相比减少57所)。雄原县是规划和调整学校网络工作的典型例子。截至目前,合并后的雄原县有小学22所(与2006年相比减少3所),中学11所(与2006年相比减少6所)。在清章县,尽管地处山区且乡与乡之间距离较远,但为了确保教学质量,近年来该县合并了小型学校,目前小学数量减至42所(与2006年相比减少6所),中学数量减至39所(与2006年相比减少1所)。在此基础上,各区有条件按照标准化方向投资建设和升级学校设施,配备专业合适的教师,合并后学校的教学质量较合并前有显著提高。
地方实践表明,合并小型学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关键在于地方如何实施。我们不应墨守成规地使用行政手段,而应积极宣传,使民众了解重组学校网络的好处,在合并学校方面形成高度共识。另一方面,要按照既定路线图,着力做好各项条件的准备,特别是设施条件、师资队伍、组织架构等方面的准备……
维南-陶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