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中耳炎的好药
根据中医理论,中耳炎的病因是风热和热毒。以下是针对每种病症的一些治疗方法。
中耳炎是指中耳部分或全部感染,表现为中耳持续分泌炎症液体。若不及时治疗,会发展为急性乳突炎,十分危险。中医认为,中耳炎的病因是风热和热毒。以下是针对不同类型中耳炎的一些治疗方法。
急性型:因风热及热毒侵袭肝胆所致。患者有发热、畏寒、头痛、耳鸣、耳痛、耳内流出黄稠带血的脓液、舌苔黄腻、脉沉数等症状。治疗:祛风清热,清肝胆经湿热。可使用以下方剂之一:
配方一:改良柴胡清汤:柴胡、龙胆、黄芩、栀子、牛蒡各12克;薄荷6克,金银花20克。若有出血或脓液,加地黄16克,丹参12克。煎煮后每日服用1剂。
![]() |
| 黄柏树皮(黄柏树的炭化树皮) |
方二:改良龙胆大罐汤:龙胆草、黄芩、木通、参蒺藜、决明子、泽泻各12克;栀子果8克,当归8克,甘草4克。若伴有高烧、脓血、面红舌红,则加金银花16克、连翘12克。
若便秘,加6克大黄。若发热轻微,耳痛剧烈,脓液少,则去掉地黄,加16克薏苡仁、6克香附子、6克石膏和6克苍术。煎煮后每日服用1剂。
慢性形式:如果疼痛持续而无发热,则为肾火虚所致;如果疼痛持续并伴有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则为脾虚湿热所致。治疗上,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肝经湿热证:患者有耳痛、脓液粘稠、恶臭、量多等症状。治疗:清肝利湿。用龙胆多甘汤(同上)。
肾虚炎症:患者常有耳漏、耳漏稀脓、耳鸣、听力下降、眩晕、失眠、腰膝疼痛、脉细数等症状。治疗:滋阴清热,补肾通窍。可使用以下方剂之一:
方一:黄花药:地黄12克,山药16克,山茱萸、泽泻、芍药、知母、黄柏各8克。煎煮后每日服用1剂。或研磨成粉末制成丸剂,每日服用18克,分3次服用。
![]() |
第二课:大阴补药丸:黄柏12克,知母12克,地黄16克,龟甲16克。煎服每日1剂,或制丸,每日16克分3次服用,长期服用。
脾脏功能不全常见于患有慢性中耳炎的儿童。患儿症状包括:耳道流脓不止、面色黄疸、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稀溏、乏力、脉虚。治疗方法:健脾化湿。可使用以下方剂之一:
配方一:改良清汤:黄连、白豆、白芍、茯苓、芡实各8克;泽泻12克、山药12克、茯苓4克。煎煮后每日服用1剂。
![]() |
第二课:改良人参白术粉:党参12克,白术8克,茯苓8克,甘草4克,山药16克,豇豆16克,黄连8克,薏苡仁12克,砂糖8克,莲子12克,黄柏8克,陈皮8克,桔梗8克。将所有药材研磨成粉末,每日服用20克,分3次服用。
第三课:改良补中益气汤:党参12克,黄芪12克,柴胡12克,升麻8克,苍术12克,白芷8克,甘草4克,陈皮6克,黄柏8克,黄连8克,茯苓12克。全药研磨成粉,每日20克,分3次服用。
根据健康和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