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高村:16年没生第三个孩子
(Baonghean)——抵达周溪乡(Con Cuong)白高村,第一印象是村里的道路都是干净的水泥路面,宽敞的棚屋掩映在两旁的树荫下。白高村连续14年荣获“文化村”称号,也是该乡和县最繁荣的村庄之一。这部分归功于该村在人口工作——计划生育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Baonghean)——抵达周溪乡(Con Cuong)白高村,第一印象是村里的道路都是干净的水泥路面,宽敞的棚屋掩映在两旁的树荫下。白高村连续14年荣获“文化村”称号,也是该乡和县最繁荣的村庄之一。这部分归功于该村在人口工作——计划生育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当被问及村民多年不生三胎的“秘诀”时,白高村人口协调员卢氏心女士说:“1998年以前,和周溪乡的很多村子一样,白高村是一个贫困村,贫困户比例高达50%,还有4户人家处于饥饿状态。其原因就是耕地少,人口多。全村自然面积134公顷,但耕地只有37.4公顷,其中8.3公顷为双季稻田,29.1公顷为山地,其余为林地和居民点用地。如果用自然总面积除以户数,白高村是全县人均耕地面积最小的村子。”
卡文静-罗氏贵夫妇与周溪公社(Con Cuong)人口专家交谈。 |
为了克服困难,除了想方设法改变作物品种、延长收成季节外,原本就因多子女而陷入贫困和文盲的白高村村民意识到,少生孩子才能有饭吃,才能把孩子养好;经过多次开会,全村制定了不生第三个孩子的公约,并以此作为家庭之间竞争的标准。
为了落实这一公约,白高村成立了“不生三胎俱乐部”,由七对夫妇组成,由妇女协会主席Loc Thi Hoang女士领导。俱乐部成员负责普及人口与计划生育知识,向育龄夫妇宣传多子女的后果,动员和指导他们采取避孕措施,指导他们如何教育和照顾孩子……
在宣传干部的积极动员和表率作用下,村民们自觉履行了村里的公约。例如,首任“不生三胎俱乐部”主席、前妇联主席、前工委书记、村长陆氏黄女士,虽然生了两个女儿,但决心不生第三个孩子。还有,可文静和罗氏贵夫妇,也只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出生于1992年,小女儿出生于1995年,但他们也决心不生第三个孩子。他们一家人始终和睦相处,相亲相爱,自“不生三胎俱乐部”成立以来,夫妻俩都积极参与。静先生说:“孩子少,我们有条件发展家庭经济,照顾和抚养孩子。目前,我们的两个女儿都有了稳定的工作,夫妇俩也更有条件更多地参与村里的工会活动。”
截至目前,白高村不生三孩俱乐部有效运作,已有48对育龄夫妇加入。自1998年以来,白高村一直没有生育过第三个孩子。通过与白高村民的交谈,不难发现,他们不再抱有生儿子传宗接代、“一儿一女”的观念,而是把少生、育好孩子、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村里有很多只生一个孩子的夫妇,但仍然没有生育第三个孩子。目前,白高村有25对只生一个孩子的夫妇,其中12对有女儿。
除了像何文泰和罗氏色、魏文丹和陆氏婆、陆文梅和罗氏仙、魏文东和罗氏金这样的模范夫妻外,还有一些只生了一个女儿,却想生第三个孩子的夫妻,但由于人口工作队和群众组织的积极参与和宣传动员,这些想法很快就被制止了,比如可文灵和罗氏开,罗文娣和罗氏禾……其中,最棘手的要数罗文娣夫妇了。他是村党支部的党员,因为想再生一个儿子,2012年就申请退党了。不过,在俱乐部成员、农民协会成员和妇女协会成员的定期宣传、鼓励和利弊分析下,这对夫妻的想法发生了转变,先是禾女士,然后是娣先生,现在他们彻底放弃了生第三个孩子的念头……
白高村子女不多,村民有条件供子女上学。家家户户都尽力送孩子上学,至少读完初中。高中、初中、大学入学率高达80%。全村有3名区三好学生,6名大学生,2名在读大学生,另有部分大学生已从大学毕业。村里环境卫生有保障,治安良好,多年来未发生社会丑恶事件。生活富足的白高村村民有条件传承泰国文化之美。
至今,村里近80%的住户仍然保留着坚固的吊脚楼,其建筑风格保留了泰国传统建筑风格。白高村的妇女依然保留着传统服饰和织锦的习惯。夜晚或农闲时节,妇女们坐在织布机前织造裙子和围巾,供家人食用或在村里出售。全村93户人家,已有85户获得了“文化户”称号。2000年,白高村被授予“文化村”称号,并一直保持着这一称号,成为全省“全民团结一心,共建文化村”运动中的一抹亮色。
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