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结构调整使纳通村贫困率降低
珠通乡那通村(Que Phong)有近30户人家,109口人,全村共有13公顷农田,由于有广河贯穿其中,灌溉十分便捷。然而,由于当地民众的思想认识有限,落后的习俗仍未改掉,那通村依然常年贫困。
(Baonghean)-珠通乡那通村(Que Phong)有近30户人家,109口人,全村共有13公顷农田,由于有广河贯穿其中,灌溉十分便捷。然而,由于当地民众的思想认识有限,落后的习俗仍未改掉,那通村依然常年贫困。
Chau Thon公社党委、政府把消除饥饿、减少贫困作为主要任务,专门开展农业发展专题,同时派出30名干部到Na Tong村建立点,在不能种水稻、只能种一季水稻的土地上,打造转作示范点。
Chau Thon 公社的 Lo Van Viet 先生负责照料豆薯园。
公社干部选择了罗文越先生家——那同村作为示范点,指导种植各种作物,如:芥菜、茄子、南瓜、南瓜。目前,这种模式取得了很高的效益。罗文越先生说:我从2003年起就住在这个村子里,种过很多种作物,但效益不高。2010年底,公社派我去参加豆类、花生、茄子、芥菜等作物种植培训班,并指导我们家把谷仓从棚屋下搬出来,建一个单独的谷仓来收集肥料给植物施肥。在工作人员手把手地教下,我们家也照做了。由于肥料的作用,植物长势很好,产量高,价格也不错,每年可创收约5000万越南盾。现在,村里人看到我家靠卖菜园赚了不少钱,很多人都来问,想学学,也想学学。他们还得到了国家补贴,可以种菜。
借鉴罗文越先生模式的成功经验,周通公社又投资开展了3项模式:在菜园种植南瓜和青西葫芦出售,种植杂交玉米作为饲料(以前村里只种植少量糯玉米)。至今,全村已有5户自愿报名参加转作,总面积达3.5公顷。从一个一直等待国家援助的贫困村,在落实公社党代会决议近3年后,通过这些模式,村里许多农户的种植面积扩大,玉米、芝麻、花生田不断增加,许多边境村庄出现了安全的菜地。人们不再依赖国家在每次收割后发放的赈灾稻米。至今,那同村已脱离135计划,高收入小康家庭的数量不断增加。
文成(开封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