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何时才能停止?
在国会,一位代表曾质问教育培训部长阮金山:“校园暴力何时才能结束?”他粗略地回答说:如果有一天校园里不再有暴力,那一天就是成年人停止争斗的日子。孩子们之间只会充满爱意地对视。
或许“校园暴力”和“青少年暴力”这两个关键词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从未像今天这样“火爆”。几乎每周都有令人震惊的事件“曝光”。最近,一段监控录像记录了老街一名八年级男生用锋利的刀反复刺伤朋友的肩膀和背部,然后将其拖入湖中的画面,引发了公众的强烈愤慨。
此前,在清化省,一名高三男生放学回家途中被同学刺伤颈部身亡;一名高二男生在课堂上遭到一群高三学生的殴打,导致脑出血,预后极差。在义安省,一名男生在台球俱乐部被一群同学殴打至昏迷,需要进行脑部手术……

此类事件一再发生,成为每个家庭、每所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为什么年轻人如此具有攻击性,如此容易陷入无法控制的愤怒之中?
并非他们生来邪恶,而是因为他们成长在一个充满暴力刺激且缺乏情感引导的环境中。社交网络、网络游戏和娱乐媒体充斥着各种内容,包括打斗、杀戮、枪支、刀具的视频,甚至还有为了满足观众要求而进行的直播,这些荒谬、不人道、暴力的行为仅仅是为了出名,为了吸引点击量和点赞……
长期接触这类有害内容,青少年变得麻木,对血腥暴力不再感到恐惧或惊讶,反而更加兴奋。青少年也容易混淆现实价值观和虚拟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认为越是激进、越是荒诞,就越能吸引眼球,而眼球就像诱饵一样,引诱着年轻人追随。

如今,一部分年轻人没有接受过如何识别、控制和化解愤怒的教育,因此,当他们被嘲笑或戏弄时,只会用暴力——这种最原始的行为——来回应。人们常说“孩子是成人的镜子”。孩子懂得爱,是因为他们从周围的人那里感受到了爱。孩子懂得控制自己,是因为他们被教导如何在生气时深呼吸、冷静下来。然而,在当今许多家庭中,父母仍然会互相使用冷暴力,动辄责骂甚至打孩子;在社交网络上,成年人也随时准备“扔石头”,仅仅因为意见不同就侮辱和诽谤他人;在街上,即使是小小的交通事故也会让他们勃然大怒,破口大骂。这些行为,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成了孩子们的“人生课程”。他们看到、学习,然后模仿。
我们也不能忽视学习压力和社会偏见,孩子们被迫参与激烈的成绩竞赛并不罕见,他们没有地方可以缓解压力,因此小冲突很容易演变成严重的暴力事件。最后,还有群体效应,当一群孩子目睹暴力事件却无人干预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在家中,大人教导他们“看到不公正的事情要远离,避免卷入其中”,“沉默比正义更安全”!

这些事件接连发生,描绘出一代人在过度的情感动荡中成长,是非对错、爱与暴力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的景象。当愤怒以拳打脚踢、刀剑而非言语和理解来表达时,这不仅是教育的失败,也是对成人社会的警醒。
在国会,一位代表曾质问教育培训部长阮金山:“校园暴力何时才能结束?”他粗略地回答说:如果有一天校园里不再有暴力,那一天就是成年人停止争斗的日子。孩子们之间只会充满爱意地对视。
是的,校园暴力并非天性使然,而是文化、行为和教育环境受损的结果。当家长、教师和老师仍然无法控制自己的愤怒时,我们又怎能指望学生和孩子学会用言语而非拳头解决问题呢?当社会仍然轻视道歉,鄙视善意时,我们又该如何教导孩子宽恕呢?

在一个成年人仍然会因为交通事故、餐厅冲突或社交媒体上的言论而怒气冲冲地质问“你知道你爸爸是谁吗?”或脸红脖子粗地“互相教训”的世界里,我们不能指望孩子们善良。同样,当学生们每天都看到成年人互相发泄怒火、对下属、对孩子发泄怒气时,我们也不能指望他们能够自律。孩子们从成年人如何爱中学习,也从成年人如何伤害中学习。
现在,我们不能再只是喊“拒绝校园暴力”的口号,而应该从自身做起。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而不是对他们发号施令。告诉孩子,并非所有伤害他们的人都应该遭到报复。让孩子明白,真正的力量不在于肌肉,而在于自我控制的能力。因为一个懂得控制当下情绪的孩子,长大后也更懂得如何文明地生活。
学校也需要改变。班会课应该是老师帮助学生学习同理心、解决冲突、道歉和宽恕的地方。情感教育应该真正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我们教授数学、文学、物理和化学一样。至于社会,我们需要停止将暴力视为生活常态。每次我们分享、评论或赞扬打斗视频,即使只是出于好奇,我们也在助长暴力。
“校园暴力何时才能结束?”这个问题永远不会有完整的答案。但或许,当成年人停止争斗、停止仇恨、停止互相发泄怒火;当社会不再妄加评判,开始更多地分享彼此时,那将是真正充满爱的一代的开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