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谁的责任?
(Baonghean.vn)——对于那些胆小的人来说,现在最实用的建议或许是不要愚蠢地上网输入关键词“女学生脱衣舞”!22,600,000 这个数字足以让那些不习惯暴力冲击的人彻底震惊。
不是在中世纪,也不是在某个刚刚被发现的蛮荒原始社会,而是在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环境中,“纪律——爱——责任”、“在学校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一天”、“友好的学校,积极的学生”、“先学礼仪,后学知识”等口号依然在四处飘荡……是的,正是在那个地方,安全的信念正在被背叛,震惊的状态依然存在,包围着人类恐惧的本能。
校园暴力令人震惊、难以想象,也令人费解。如果要概括其突出特点,可以概括为:一、持续发生;二、受害者和施暴者均为女学生;三、犯罪行为是群体性行为;四、手段野蛮;五、事发经过被“发布”到网上,公开曝光。人们感到恐惧,因为所有解释都不足以令人对和平抱有希望。为什么学生们受过良好的道德教育,上过完整的公民教育课程,每天诵读胡伯伯的五言律令,却又如此残忍地对待自己的同胞?
一种道德偏差,一种病态,甚至是一种变态,太过明显,太过严重,严重到足以拉响警报。本文作者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看完整个“兴安女学生上课时殴打并脱光朋友衣服”的片段。这超出了想象,暴力似乎永无止境。惨叫声令人毛骨悚然,哀求声令人心酸,帮凶们的欢呼声更是热烈。对于兴安女学生来说,这并非她第一次遭受苦难,对于校园暴力来说,这也不是第一起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件。许多类似的事件接踵而至。几年前,河内市美德县同心中学9B班的女学生黎氏河庄(Le Thi Ha Trang)在校园里用刀刺死了女学生范氏玉(Pham Thi Ngoc)。 2017年,平江县(海阳省)新越中学两名八年级女生在教室中间打架、脱光衣服,此事也被网络广泛传播。类似案件还有数百起,其中不排除许多被掩盖的案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学生之间的矛盾,还是每个学生内心的矛盾?教育目的与教育方法之间是否存在冲突?“成就病”是否是罪魁祸首的一部分?回顾这些案件的直接原因,实在令人啼笑皆非!因为“看别人”而打架,因为打扮而打架,因为抢了个“老公”而打架。尤其是在兴安省,因为“不戴帽子”这个“可怕”的罪行而遭受酷刑,其残酷程度令人发指!不仅如此,就在兴安事件余震不断之际,在演州县,一名七年级女生却因卷入一件连大人听了都会冒汗的事情——怀孕的传闻而遭受折磨!
事件接踵而至,而解决问题的行动却依然熟悉,节奏也无比规律:“要求事前报告”、“将严肃处理”、“罢免董事会”、“某同志已到医院探望受害者”……诸如此类!感觉就像慢性病,要吃止痛药才能治。责任被“分摊”到教育部门,所有的批评也默认指向教育部门。一系列教师丑闻直接残酷地冲击着学生的心理,教育被“指责”,这是毋庸置疑的。一种教育模式,伴随着考试压力、成绩压力,以及与快速发展的外部环境相比过时的思维方式,其损害当然不可避免。但要求将未成年人的道德问题完全交给教育部门,是否过分且不公平?在一个每个人都试图将尽可能多的单词塞进学生头脑中的社会中,将其视为成功的指标,而忽视了学习者的其他技能,这仅仅是教育部门的错吗?
近段时间,各大报刊网站纷纷报道黑帮像明星一样被捧红、被捧红的现象。这太扭曲了,别说这些事与学龄儿童人格的养成无关。学生需要在健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教育也需要在文明的社会环境中成长。不要站在教育之外去管教育,也不要凌驾于教育之上去批评教育。校园暴力从哪里来,就从哪里去解决,孩子不好,大人就无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