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具体政策
(Baonghean) - 随着物质文化遗产的修复和完善,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制定长期、具体的政策……
![]() |
九间庙会上的雕刻沟渠。图片:Tran Hai |
目前,义安省拥有20多个大大小小的节日,以及民歌、民间舞蹈、民间音乐和独特的民间游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在早春节庆和芒族村落的节日期间举行。该省的众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知识教育和人格塑造的价值,还在提升义安省的形象、发展旅游经济、吸引游客和投资者到义安省探索和选择投资机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发挥着潜力和优势。
近年来,我省大力保护和弘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乂安省的民歌、胡、维和达姆。具体来说,自2011年至今,我省已举办了两次学术研讨会:一次是2011年3月举办的“保护和弘扬乂安省民歌、胡、维和达姆的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另一次是2014年5月举办的“保护和弘扬当代社会民歌的价值(以乂静省民歌、维和达姆为例)”国际学术研讨会。两次研讨会都吸引了国内外民间研究者的关注,旨在探索保护工作的合理方案,以及吸引、激励和鼓励民间艺术家的政策。 2009年,我省成立了义安省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中心,加强对维族、延族民歌的研究、发掘、推广和教学,包括将民歌带进学校、在地方成立民歌俱乐部等……特别是从2012年至今,每年5月,各地方在全省举办义安维族、延族民歌节,激发各阶层人民对民歌的热爱,为劳动人民打造一个有意义的游乐场。
然而,目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势比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困难得多。由于工匠老龄化,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关注。负责收藏工作的官员太少,热情不高。此外,对这类艺术的保护投入仍然太少,不相称:没有组织表彰工匠;没有真正有吸引力、更受欢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地方、每个国家传统文化的象征。在国际社会交流时,我们与其他地方的不同之处在于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认同。如今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怎能不对传统价值观漠不关心呢?文化体育旅游部文化遗产司原司长段南先生表示,义安省正在逐渐失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很少有人站出来做这项工作。此外,某种艺术形式即使被收集起来,也只是停留在书籍和文献中,却没有找到推广的途径。西原的锣鼓、北宁的民歌、富寿的春歌……之所以能传唱五大洲,得益于当地人民秉持着各自的艺术形式。只有当人们能够秉持着自己的地域文化特征时,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
多年来,吉万清章民歌社的艺术家朱文娣一直对乂河民歌情有独钟,并始终为乂河民歌的未来发展担忧。他1950年出生于吉万乡,自幼在祖母和母亲的摇篮曲和民歌的熏陶下长大,因此,他从小就以能歌善舞而闻名。他透露:“在家乡,现在的年轻一代很少唱歌、听民歌了。如何激励年轻一代唱好民歌,是他一直苦恼的事情。” 朱文娣是一位优秀的歌手和新旋律创作者,2010年吉万公社民歌社成立时,他率先动员社员捐款购买练习道具。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社员们自掏腰包成立了基金,希望在欢乐之外,也能为传承地方文化灵魂贡献一份力量。因此,他肩负着创作和教授年轻一代民歌的重任,迄今已创作了20多首新民歌。但要训练年轻一代唱好、唱准民歌却非常困难。如今的民歌歌手数量寥寥无几。因此,他希望相关层面能够建立机制,鼓励、培养、发现并培育基层民歌人才。
在与乂安省民间遗产保护与推广中心副主任、人民艺术家洪流交谈时,她表示: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乂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问题提出较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保护与推广与其现有潜力不相称;研究与收集工作还比较分散、片面,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收集到了,但还没有在生活中加以开发利用。许多文化生活方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生活。为了保护和传承,我们需要采取具体的措施,如:加强宣传工作,让人们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价值;进行收集、研究,通过书籍、光盘、拍照、录音、录像等形式进行保存,以便记录下来。与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必须回归社会,在当今的现代生活中生存发展。例如,我们以民间素材为基础,通过音乐家的创造力,通过义安民间遗产保护与推广中心的戏剧表演,逐渐创作出具有现代气息和生命力的新歌曲……加强年轻一代对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的理解。为此,地方应像民歌一样,将文化遗产融入教学,并在学校推介。在民众和学生中组织新歌词、新旋律创作比赛,发起一场群众性的创作运动。进一步发展民歌、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地方应制定政策,鼓励和激励这些俱乐部开展活动。每个地方应确定其最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便制定具体的保护、保存和推广方向,而不是笼统的指导。具有旅游潜力的地方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推广结合起来,为游客服务。例如,游客来到南丹可以听到布匹行会的歌声,来到杭布-贵州可以听到泰国民歌,来到安城可以欣赏到克甘歌剧……
首要的仍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维系机制和政策。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像物质文化遗产,经过修复、翻新和润色就能自生自灭,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社团则不同,保护和传承并非易事。就像民歌一样,我们走到今天,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申请,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民歌认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如何推广和传承,让民歌回归其真正的意义,让民歌永远存在于劳动人民的生活中。
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