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民歌表演空间

DNUM_DAZBCZCABE 12:38

(Baonghean) - 在保护和弘扬民歌遗产方面,除了歌词之外,场地和表演环境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为民歌俱乐部恢复一个合适的场地和表演环境,仍然是一项挑战。

众所周知,民歌“吼”、“威”、“奏”都是在劳动中形成的,与义安人民的劳动职业息息相关。每个职业都有其独特的歌谣和旋律。因此,义安的“吼”、“威”、“奏”的空间非常丰富,例如山林空间中有登山的“威”,田野空间中有“威风劈浪”和“威同马”;河上劳动空间有“河上锄禾”、“锄禾做礼拜拉”、“锄禾做礼拜拉姆”……当空间和时间结合在一起时,形成特殊的符号,形成事件亮点,就有“坝库阿奎恩”、“引德山”……“锄”、“锄”、“拉姆”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与人们的空间和劳动环境紧密相关,“锄”、“锄”、“拉姆”的节奏也大多是劳动的节奏(锄拔木、锄坝筑土、河上锄禾……)。因此,聆听义安民歌时,听众不仅感受到歌词和声音的美,还能从中看到我们祖先的整个劳动文化。

Biểu diễn hát ví trên sông Lam.
拉姆河上的 Vi 歌唱表演。

大部分歌谣、维和琴曲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相对自由灵活的表演环境。然而,也有一些活动对时间和空间有着严格的限制,比如歌谣和风笛。艺术家陈文图——歌谣和风笛社社长金莲南丹说道:“过去,风笛歌唱通常在黄昏时分开始,姑娘们点亮灯光,远远地坐着,男孩们则在巷子外欢快地唱歌……直到午夜时分,接近黎明时分才结束。”歌唱的空间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化:起初,男女双方保持距离,一方在屋内,另一方在巷子外;后来,当歌声变得亲密时,男孩们会被邀请到院子里、屋里。从迎宾歌到答谢歌,再到告别歌,歌唱的每个步骤都遵循着这样的时间和空间。然而,如今的风笛或歌谣、维和琴曲仅在舞台上演唱。而演出空间与环境的重建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荣市中都坊民歌社社长、艺人碧宣表示:“恢复演出空间极其困难。因为胡韡、延安民歌的演出环境是劳动环境,而民歌的空间是浩瀚宇宙,有江河、田野、山川、海洋……我们今天保存胡韡、延安民歌的空间,是人工的空间,在舞台上,在庆典上……不足以重现和反映民歌的原始空间。像中都坊民歌社,每次参加民歌庆典,或者组织民歌演出服务民众,最困难的仍然是重现昔日的场景。为了重现,社团不得不租用服装和演出道具,也动员社员自己制作道具……但总的来说,只是重现了场景的一部分。”

为还原乂安民歌的空间和表演环境,每年举办的民歌节,组委会都规定每个参赛项目必须确保环境、空间、表演形式,包括服装、道具、乐器等保留70%的原貌。但据清章县玉山乡民歌俱乐部负责人武氏文介绍,目前俱乐部最困难的还是空间、道具和民歌内核的打造。如今,民歌得以传承发展,但要像以前一样将民歌与环境和表演空间紧密结合却并非易事。而且,老艺人所剩无几,这就要求基层民歌俱乐部必须精心研究和收集古老民歌的道具,以便按照地域特色进行表演。

近年来,为了保护和弘扬义安民歌遗产,我省除了将民歌带进校园外,还在各地成立了80多个民歌社。事实上,民歌社的成立为丰富文化生活、传承先辈传承下来的渭、延民歌做出了积极贡献。民歌活动的本质与群众的表演形式、表演场地、服饰和简易道具息息相关。因此,将表演场地、表演形式和表演者归还给社区,符合保护民歌的目标——也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渭、延民歌被列为人类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对其提出的标准。

但说难不代表做不到,因为任何情况下,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在人。因此,我们不能让保存的过程自然而然地发生,而需要有积极的举措,根据当今时代的空间和环境去推动它。演州县演化民歌社社长高春上艺人说:今天的民歌有现代生活的面貌和气息,是歌颂新农村的歌曲,反映社会不良风气的歌曲,我们创作的民歌又与宣传社会弊病、计划生育等联系在一起……那么,表演的空间和环境就必须是今天的场景、现在的生活场景。这样,民歌才能得到推广,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而不局限于某一个体。

文化体育旅游部副部长范进勇表示:“民歌、民乐和民谣在乂安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生存和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这充分证明了民歌在人民心中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为了保护和恢复适宜的表演场地和环境,重现祖先昔日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可以采取多种方式:通过旅游项目建设恢复场地和活动形式的项目,介绍和推广地方文化;将民歌引入仪式和节日。在俱乐部,在村集体住宅的院子里组织民歌活动。即使在节日期间在舞台上表演民歌,重现昔日的场景和空间……也是每个节目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些也是我们保护和维护民歌环境和表演场地的方法。因为无论唱什么,歌词都必须与场地相联系。”

清水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保留民歌表演空间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