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风俗习惯:必须“拨浑浊,使清净明”

November 1, 2014 07:48

(Baonghean)——义安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文化图景。其中,各民族的婚丧嫁娶习俗各具特色,形成了各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然而,也存在着许多不良习俗,导致了令人悲痛的后果……因此,要在婚丧嫁娶中保留各民族的特色,我们必须懂得“拨开泥沼,清出真我”。

相关新闻

Lễ hội Xăng Khan của người Thái ở xã Nhôn Mai, huyện Tương Dương cầu mong cuộc sống no đủ và sức khỏe.
象汗节是Tuong Duong县Nhon Mai乡泰国人民祈求生活富足、身体健康的节日。

古老的习俗

在前往高地公社奇山县西山乡的途中,我们有幸参加了一场苗族人的婚礼。新娘Tho Y Pia来自会江一村,身着传统服饰。她骄傲地穿着一件色彩鲜艳的亚麻布连衣裙,染成靛蓝,上面装饰着图案,褶皱设计,像孔雀的尾巴一样展开。Tho Y Pia还佩戴着各种首饰,比如发夹、耳环、银手镯,甚至还有发髻……这也是她母亲在女儿嫁给夫家之前给她的嫁妆。

蒙族婚礼仪式的独特之处几乎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蒙族“娶媳”的习俗有所改变,但其象征性仪式却始终保留了下来。新娘Tho Y Pia和新郎Vu Pa Tua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了解,彼此都“心动了”。新娘同意前往新郎家,被化为神灵,并需要完成“附身”的仪式。三天后,新郎家和作为代表的媒人带着传统礼物(米、猪、鸡、酒等)前往为新郎娶媳。蒙族的媒人负责在订婚和婚礼期间,将新郎家的祖传食物盘奉给新娘家。媒人是从村里有声望的人中选出的,负责为新郎和新娘筹办婚礼,寓意着成为幸福的桥梁,为新郎和新娘带来好运。村长武巴登说:“过去,苗族的婚礼习俗仍然繁琐复杂,需要媒人主持。现在,村里的少男少女可以自由认识,只有互相喜欢才会谈婚论嫁,所以这些习俗也简化了。现在,苗族人不再像以前那样要求银锭嫁妆,也不再举办奢华的婚宴了。”

和苗族一样,泰国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精神文化美德,在婚丧嫁娶中,无不体现着媒人和巫师的功劳。来到Tuong Duong县Thach Giam乡Phong村,我们跟随巫师Sen Van Quan,为Chan村的Moong Y Binh夫妇做媒。Quan巫师如今已年逾八旬,从事媒人职业已有40多年。至今,Quan巫师已记不清自己为多少对新人做过媒。Quan先生说:“过去,选择媒人或媒人的原则是威望高、懂礼仪、能言善辩,最重要的是,夫妻双方和子女都品行端正、事业有成。”泰国人称媒人为“Anh lam”和“Me lam”,他们扮演着亲生父母的角色,决定着新人一生的重大事务。如今,婚礼习俗依然保留,但略有变化,即媒人不再需要巫师或村里的长者,而是邀请有社会地位的亲戚来主持婚礼。

泰国的葬礼,自古至今都保留着由巫师主持葬礼家庭葬礼活动的传统。如今,泰国乡村的葬礼已按照新的生活方式进行,但许多家庭仍然保留着乡村的习俗,例如:举行“non tang, mop tang”(卧路)的习俗;即当父亲或母亲去世时,儿子们会躺在路中间,让灵车经过,寓意着承担世间的罪孽,让孩子们平安地生活;儿媳会穿着黑色的礼服,悼念父亲或婆婆……

“滤去浊浊,出清澈清澈”

过去,昆强县蒙山乡古发村的丹莱族人常年忍饥挨饿,落后的风俗习惯依然存在。每当有人生病,他们就会请巫师来做法事。许多人因为相信疾病是由森林里的鬼魂引起的而生病,最终死去。古发村的拉氏哈女士透露:“去年,我丈夫肚子疼得厉害。很多人都说是鬼魂回来作祟,所以全家人就去找巫师赶鬼。巫师回来后宰了猪和鸡,做了一天多的法事,却始终无法驱走他体内的鬼魂。幸好边防人员把他带到诊所检查,确诊是中毒,打了针、输了液、吃了药,他才康复……”

来到偏远的桂峰县边境高地,一个生活格外艰苦的乡——三乐乡,听到那些十四五岁就不得不为人父母的学生的故事,我们不禁感到心酸……塔潘村的九年级C班学生梁氏婷,读了半个学期,突然辍学了。老师们走了近半天的路去村里打听,才知道她辍学是为了结婚。“娶媳妇”的习俗导致许多高地苗族村落至今仍存在早婚现象。三乐中学副校长裴氏菊痛心地说:“每年都有四五个苗族学生辍学结婚,其中不乏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大多数家长都同意让孩子辍学,因为大多数家长仍然认为,女性不需要读高深的课程,只要在田里干活生生就行了。”

此外,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婚丧嫁娶等文化之美,特别是风俗习惯之美,仍然面临诸多困难: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侵蚀和淡化了少数民族的优良传统信仰;交通不便、文化水平低等因素,宣传工作仍然受到限制……因此,一些偏远村落的风俗习惯仍然较为落后。我们认为,要传承和弘扬传统习俗之美,必须注重“活态传承”的原则,即在社区生活中传承非物质文化形式。

当前,“全民共建文化生活”运动深入村寨,深入少数民族社区活动,婚丧嫁娶中的不良风俗正在逐步被摒弃。然而,在像仁迈乡(Tuong Duong)这样偏远的村寨,蒙族的旧习俗却难以根除。仁迈乡文化官员卡文良先生忧心忡忡:“蒙族有这样的习俗:已婚男子去世后,如果死者的妻子同意,兄弟可以(自愿)娶嫂子为妻。虽然《婚姻家庭法》已经普及到每个公民,但这种习俗已经深深地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中,虽然这种习俗已经逐渐减少,但在乡里仍然有娶嫂子的情况。”

高地少数民族的婚丧习俗为丰富越南各民族,特别是乂安省的文化资源做出了贡献。因此,为了保护和弘扬优良习俗,限制和废除一些不合时宜的习俗,省人民委员会近期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决议、规定和项目,以支持乂安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其中,许多项目由文化体育旅游厅指导并有效实施,例如祥阳县的“2011-2015年结合旅游发展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特色项目”、归合县的“建设山区少数民族文化区项目”等。此外,基层文化体育机构体系的规划和发展也得到了省、县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桂风县三黎乡人民委员会主席罗春秋表示,近年来,蒙族人民生活日益富裕,落后习俗逐渐被摒弃,这都归功于村长的重大贡献。特别是近年来在Huoi Moi 1村,由于村长Ly Tong Sua带头推行新的生活方式,并动员各家各户按照新的生活方式办婚丧嫁娶,以节省开支,在Huoi Moi 1村,蒙族人民不再早婚,不再将死者留在家中多日……可见,村长的作用极其重要。此外,还应懂得发挥为维护本民族习俗而做出努力的手工艺人、个人和家庭的作用。因为具有保存民族风俗习惯之美的传统的工匠和家庭对塑造和弘扬当今生活中的传统价值观做出了重大贡献。

丁月 - 范银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守住风俗习惯:必须“拨浑浊,使清净明”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