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非物质文化:需要适当的政策
(Baonghean) - 随着物质文化遗产的修复和美化,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担忧……
![]() |
金莲-南丹布病房歌唱俱乐部。 |
近年来,我省大力保护和弘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义安省胡、尉、军民歌。自2011年至今,我省已成功协调举办了“保护和弘扬义安省胡、尉、军民歌的价值”科学研讨会(2011年3月)和“保护和弘扬当代社会民歌的价值(以义静省尉、尉民歌为例)”国际科学研讨会(2014年5月)。两场研讨会都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民间研究者的关注,旨在探索保护工作的合理方案,以及吸引、激励和鼓励民间艺术家的政策。此外,自2009年起,该省成立了义安省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中心,加强对维族、军民歌的研究、鉴定、推广和教学,包括将民歌带进学校,在地方成立民歌俱乐部等……特别是,自2012年起,每年在全省各地举办义安维族、军民歌节,激发各阶层人民对民歌的热爱,打造富有意义的群众艺术游乐场。
然而,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面临诸多困难。文化体育旅游部文化遗产处处长阮氏如女士表示:“义安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流失,因为很少有人从事这项工作。即使某种类型的藏品被收集起来,也只是以书籍和文献的形式保存,而没有找到推广的途径。如何让人们通过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生活,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多年来,南丹金莲民歌社的艺术家阮氏心对义安民歌怀有深厚的感情,并始终思考着这一音乐流派的未来。阮氏心出生于1924年,从小听着祖母和母亲的摇篮曲和民歌长大,因此,她从小就以出色的民歌演唱而闻名。金莲民歌社成立时,她率先动员社员积极参与活动。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社员们自掏腰包,希望传承家乡的文化价值。她肩负着向年轻一代传承和教授民歌的重任,尽管年事已高,但她从未缺席过社团的聚会。社团负责人阮文述先生说:“谭女士是社里记忆最深刻、最了解古老旋律的人。像谭女士这样的民歌歌手如今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因此,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有激励机制,从基层抓起,提拔、培养、发掘民歌人才。
在与乂安省民间遗产保护与弘扬中心副主任——人民艺术家洪流交谈时,她表示: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记忆中、主要通过口口相传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保护和弘扬与现有的潜力不相称,研究和收集工作还比较零散;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收集到了,但还没有在生活中得到开发利用;许多文化生活方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生活,少数民族地区的迷信思想仍然存在。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如:童话、传说、家谱、皇家法令、民歌、谚语、民间文学……虽然已经研究和收集了,但还没有进行科学系统的整理和编辑;少数民族的服饰、语言和文字正面临消失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具体措施,例如:加强宣传工作,使人们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价值;收集、研究、以书籍、光盘、照片、录音、录像等形式保存。与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必须回归社区,在现代生活中蓬勃发展。例如,我们通过民歌创作,通过音乐家的创造力,通过乂安民间遗产保护与推广中心的戏剧表演,创作出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新歌……加强年轻一代对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的理解。为此,地方政府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学和学校推广。在民众和学生中组织新歌词、新旋律创作比赛,掀起群众性创作运动。进一步发展民歌、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俱乐部,地方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和激励这些俱乐部开展活动。每个地方都必须明确自身最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保存和推广,而不是散漫泛泛。具有旅游潜力的地方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推广结合起来,为游客服务。例如,游客来到南丹可以听到织造行会的歌声,来到杭布-归州可以听到泰国民歌,来到安城可以欣赏到克甘戏剧……
最重要的仍然是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机制和政策。让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易事,但像人民艺术家洪吕、民间艺术家朱文娣以及其他许多艺术家那样从事研究、收藏和教学的人们非常关心的是如何让民歌,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永远存在于民间,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2014年11月27日,义安省维族民歌和军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保护和弘扬这一宝贵遗产,自2015年起,该省要求辖区内的旅游住宿机构定期向游客推介维族民歌和军民歌;同时,通过旅游活动,推介和宣传义安省维族民歌和军民歌。每年,该省还结合森村歌唱节举办维族民歌和军民歌活动。2015年,义安省将建立“维族民歌和军民歌”电子信息页面,并与文化体育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对接。 |
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