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海底的苏联核潜艇K-278
苏联潜艇K-278的下潜深度比同时期的竞争对手大得多,超出了敌方鱼雷的下潜范围。
![]() |
苏联潜艇图片。资料来源:美国国防情报局。 |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建造了一艘独一无二的超级潜艇。它速度快,能够潜至令人难以置信的深度。“共青团员”号潜艇于1984年下水,标志着苏联海军的新方向。
但五年后,“共青团员”号潜艇连同其携带的核武器沉入海底,船上三分之二的船员遇难。
共青团员号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966 年。
双壳
鲁宾设计局的一个团队(由 NA 克里莫夫领导)和首席设计师 YN 科尔米利钦受命开始 685 项目——深潜潜艇的工作。
这项研究持续了八年,可能是因为缺乏一种能够承受深海巨大水压的合适金属。1974年,双层船体设计完成。内层船体选用钛合金。
685项目,也称为K-278项目,是用于测试深潜苏联潜艇的原型船。
北方造船厂于 1978 年 4 月 22 日(列宁诞辰日)开始建造该船,并于 1983 年 5 月 30 日正式竣工。钛金属的切割和弯曲加工十分困难,使得原本就很长的建造时间更加漫长。
K-278型潜艇长109米,宽12米,内艇体宽约7.3米,排水量6500吨,采用钛合金替代钢材,显著减轻了艇体重量。
K-278潜艇采用独特的双层船体结构。内层船体由钛合金制成,使其具备深海潜航能力。潜艇内部分为7个舱室,其中2个舱室经过加固,为船员提供安全区域。此外,潜艇还设有一个逃生舱,以便在潜艇下潜至深达1500米的水下发生事故时,船员可以逃生。
该潜艇由一台190兆瓦的OK-650B-3核压水反应堆提供动力,驱动两台蒸汽涡轮机。该发动机使潜艇的水下速度达到30节,水面速度达到14节。
该潜艇装备MGK-500“Skat”(北约代号“鲨鱼鳃”)声纳系统——该系统目前用于“亚森”级攻击潜艇。该声纳系统向Omnibus-685作战信息控制系统提供信息。
K-278潜艇的武器装备为6个标准直径533毫米的鱼雷发射管,其中包括22枚53式鱼雷和“暴风”反潜鱼雷。
K-278于1984年1月加入红旗北方舰队,并开始进行一系列深潜测试。
在艇长尤里·泽连斯基的指挥下,这艘潜艇创下了1019米的下潜深度纪录——考虑到同等规模的美国洛杉矶级潜艇最大下潜深度仅为450米,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苏联潜艇拥有一种特殊的表面系统,称为铱,它使用气体发生器将空气吹入压载舱。
苏联海军认为,K-278潜艇下潜深度超过1000米时不会面临被攻击的风险,因为在这样的深度,潜艇很难被发现,而敌方鱼雷,尤其是美国的Mark 48鱼雷,最大下潜深度也只有800米。
虽然它最初是一艘试验潜艇,但最终于1988年改装成一艘完全投入使用的潜艇。它被命名为“共青团员”号,意思是“共青团员”。
火灾事件
1989年4月7日,“共青团员”号潜艇在386米深的水下作业时,在挪威海中部发生事故。船上的船员是这艘潜艇的第二批船员,他们刚刚接受过操作潜艇的培训。此外,由于这艘潜艇最初是一艘试验潜艇,因此缺乏损害控制装置。
靠近船尾的第七舱发生火灾。火灾损坏了供气阀。灭火措施失败。反应堆被关闭,浮力系统启动,潜艇浮出水面。
火势继续蔓延。船员们继续灭火六个小时后,才接到弃船命令。
火势非常猛烈,以至于外壳上的防回声橡胶涂层因高温而剥落。
船长叶夫根尼·瓦宁和其他四名军官返回船上,发现水手们没有听到弃船命令。
瓦宁和他的救援队无法继续前进——船身向前倾斜了80度。他们进入了救生艇,救生艇起初坚不可摧,但最终脱离了严重受损的船体。当救生艇接近水面时,突然的压力变化导致顶部舱门被吹飞,将两名水手抛出救生艇。然而,救生艇以及船长和其他救援队员随后沉入海中。
截至当时,潜艇事故仅造成四人死亡。然而,潜艇沉没后,许多水兵因水温过低而死亡。一小时后,渔船“阿列克谢·赫洛比斯托夫”号和“奥玛”号抵达现场,救起了30人。其中一些获救者后来不幸丧生。事故发生时,潜艇上原有69名水兵,其中42人遇难,其中包括艇长瓦宁。
“共青团员”号潜艇沉没在水下 1,600 米深处,连同其核反应堆和两枚配备核弹头的“暴风”鱼雷一起沉没。
1989年至1998年间,俄罗斯曾七次派遣探险队阻止放射性物质泄漏并焊接鱼雷发射管。俄罗斯消息人士称,在这些探险过程中发现了外国人未经授权进入沉没潜艇的证据。
据VOV报道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