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鲁渡轮
(Baonghean)——如果您有机会参观庆山乡(南丹),请驻足欣赏万如-鲁特渡口,它曾经是极其凶猛的“火力点”。凭借着勇气、智慧和坚韧的精神,我们的军队和人民在这片重要的土地上创造了奇迹……
![]() |
凡鲁渡轮。 |
据史料记载,为了支援南方战场,1968年初,越南人民军总后勤部决定勘察并铺设通往南方的输油管道。这项任务十分紧迫,必须在雨季来临前完成。此外,战场形势愈发严峻,作战对石油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保密工作是这条输油管道能否保住的关键。1968年4月12日,总后勤部成立了第一灌溉建设部队(后更名为第18建设点),由34名受过基本技术训练的官兵组成,由石油局副局长梅忠福上校指挥。在敌军频繁进攻的背景下,建设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和危险。特别是,铺设穿越林江的输油管道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必须选择最狭窄的地点。凡儒渡的修建条件相当理想,除了这一段河道比较狭窄之外,周围还有群山和森林遮挡,而且距离主干道也不远。
方案很多,指挥部最后决定将管道埋入河床下,防止敌机发现和攻击。但施工设备不足,拖拉机和独木舟都没有,只能依靠人力。1968年6月22日夜,18号工地部队和南同乡(现庆山乡)大批民兵奉命合力将管道拖过林江。敌机在空中呼啸,投下制导炸弹,然后投下照明弹,照亮了天空。尽管危险重重,战士和民兵仍然坚定地拖拉着每一段管道,欢呼声越来越响。第二天凌晨5点,500米长的管道全程秘密安全地拖过了林江,敌机没有发现任何踪迹。
渡河后,输油管道系统继续在陆地上铺设,并埋入地下,所有施工均秘密进行,确保绝对安全。1965年8月中旬,第一条40多公里长的输油管道顺利铺设,贯穿荣市-南丹-灵锦“火三角”。从这里开始,输油管道继续连接南北,满足战场需求,为抗美战争的辉煌胜利做出了贡献。
穿过南同地区的15A公路极其险峻,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河流,给南部前线的人力和物力支援造成了“瓶颈”。美军飞机频繁投掷炸弹,切断了这条战略要道,每天这里都要遭受8至10枚炸弹的袭击。为了减少美军炸弹的破坏,我军部署了部队沿左林堤前进的方案,先行至春林乡,再经万儒渡口。不久,敌军发现了我军新的行进方向,便加大了对这一地区的轰炸力度。当时,负责在左林河开采、捕捞和运输鱼类的大青合作社被动员起来,负责运送部队和武器装备安全过河。有时,夜间甚至需要动用150多艘船只运送士兵过河。十四五岁的孩子都出去划船,每个家庭有3到5人参加,组成一队。任务从下午5点左右一直进行到第二天黎明,每晚都有4000到5000名战士安全渡河。
随着美军飞机轰炸愈演愈烈,南同公社决定成立“钢铁”公司和“十林河姑娘”小队,随时准备执行被赋予的任务。这些任务包括配合高射炮部队还击敌机、填补弹坑、排除地雷、保护输油管道、保卫过河士兵和武器运输,以及参与伤员救护。万如河—鲁特列特渡口见证了无数干部、战士和人民的牺牲。那是1968年6月10日,一支运送从战场撤离的伤员的车队遭到敌机轰炸,造成23人死亡,数十人受伤。一个多月后的1968年7月25日,美军飞机再次轰炸,造成16人死亡,96人受伤。不久之后,他们又投下另一枚炸弹,造成26人死亡,97人受伤……这片土地上发生的许多悲惨事件,都留在了这里的人们心中。
战争和炮火已退,这片土地正在复苏。田野里长满了绿油油的玉米和花生;山丘上绿树成荫,乡村一片祥和繁荣。昔日的南同人和如今的庆山人,总是会让他们的孩子和孙辈回忆起那段充满战争却又英勇的岁月。
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