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江边码头……
(Baonghean) - 自开垦土地以来,我们的祖先在选择土地建立村庄时,始终将“水源”视为首要考虑因素。因此,高地少数民族沿溪流建村,而三角洲地区的京族则沿河而建。简而言之,村庄“顺着”河流而建。然而,水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农业生产的必需品,因为水路交通便利;此外,“母亲河”腹地丰富的鱼虾资源可以缓解一些为生计挣扎的人们的后顾之忧。
有河流的地方,有村庄的地方,必定有河边码头。
河道两旁,数十、数百个码头鳞次栉比。长河多,短河少。过去,几乎没有桥梁,人们过河只能“下到码头”。河道码头通常设置在河段方便通行的河段。乘船或步行过河,取决于河水的深浅和码头的宽度。此外,人们还根据来往的方式,将河道码头分为两种:“渡口码头”通常位于河道冲积较窄、水深较深的河段,方便船只靠近岸边停靠而不至于搁浅。“涉水码头”则相反,它们位于冲积平原、河床宽阔、水浅的地方,方便人和牲畜涉水过河……
![]() |
家乡的河边码头。摄影:Sy Nhiep |
每个河边码头都有自己的名字。这些地方可以用村庄、事件、码头上的特殊物品来命名……或者更搞笑的是,有时它只是码头启用时一位智者随意起的名字!我家乡的河边码头名字大多很质朴、简单,而且耳熟能详——一眼就能想象出来:大码头、筏子码头、Cay Da码头……但有时,也会出现一些稀奇古怪的名字;比如,我家乡的河边就有一个码头,就叫……书码头!我不知道这个“文化名称”是怎么来的;因为以前码头边的村子常年贫困,入不敷出,谈书又有什么意义呢!
与村舍、佛塔、市集一样,河码头也是聚集地——一种越南古代村落的公共中心(社群活动中心)。没错,它同样拥挤;但这种拥挤是河码头一种非常特殊的拥挤。它不像市集那样充满买卖的氛围,也不像村舍、佛塔那样拘谨庄重,而是一种质朴、惬意、自由自在的“一天结束的游乐场”。农夫、商贩、放牛人,或是沿河而居的居民,渡船,清晨从河码头出发;午后,他们也聚集在河码头。驻足码头,奇妙的是,河码头的开阔空间、天高云淡的浩瀚,仿佛也打开了人们的心扉。因此,午后路过码头的人,很少有人忍不住转身离开。无论多么匆忙,你仍然要花五到十分钟的时间,将脸浸入凉爽的河水中,或与熟人坐在河边的沙滩上聊一些琐事……
……然后是童年。童年是快乐地在一头乌黑亮丽的水牛背上荡秋千,快乐地跳进河里。童年是嬉戏在一头湿漉漉的黄牛旁边,站在那里,让牛的脚沾满水,梦幻般地望着西边天空的红色夕阳,迟迟不愿上岸……
……夜幕降临,月亮升起。斜月的影子,笼罩着一对偷偷溜出家门,在码头相会的年轻恋人的身影。慷慨的月光,将波光粼粼的河面洒下一片金光。月光洒落在故乡的河码头上,将一个个如月般梦幻的爱情故事,用心地记录在史册里……
Y Nguyen
(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