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贡突击队和胜利日的回忆
(Baonghean.vn)——这位年近七旬、生活简朴、与荣市南门坊11号街区居民相处融洽的老人,曾是西贡的英雄突击队员。与他的交谈中,我们并没有过多提及他的事迹,但每当他想起那场彻底胜利的日子,他的眼神里总是充满着感动……
他叫冯巴田(1951年出生),祖籍是门罗镇义香坊。几十年过去了,退伍换工作后,他成了荣市人,但他那清脆的“海滨子弟”嗓音始终未变。
他以跨越过无数生死界限的心态,平静而安详地讲述着那些枪林弹雨的日子。只是偶尔,当他想起战友们——那些还活着的,那些已经死去的……时,他的眼底仿佛闪过一丝火光。
![]() |
老兵冯巴田讲述昔日的光荣战役。摄影:福映 |
冯巴田1970年入伍,当时他19岁,被分配到海军第126特种部队大队接受训练。进入战场后,这个来自沿海村庄的年轻人成为第十长沙大队的一名特种兵,并于1974年被调至第316特种部队旅。
第316特种部队旅成立于1974年3月20日,隶属于地区总参谋部(B2),是我军在历史性的胡志明战役中为解放南方、统一祖国的最后战役做准备的一支特种部队。该旅是在西贡-嘉定特种部队和特种部队重组的基础上成立的。成立后,该旅由4个特种部队营和12个特种部队(代号Z)组成。
冯巴田是 K19、Z24 部队的一名士兵,该部队组织了多场“深度推进、危险攻击和顽强抵抗”的战斗,给西贡傀儡政府带来了噩梦。
冯巴迪恩出身特种兵,他的素质和技能在战斗中得到了充分发挥。由于行动性质秘密、直接接受命令,加上“机智、富有创意、具有自杀性”的战斗风格,可以说,冯巴迪恩和他当年在西贡的特种部队战友们始终怀着随时准备牺牲、决心完成任务的心态投入战斗。
“当时,各个小队独立行动,彼此之间并不知道其他小队的存在。虽然叫小队,但士兵人数只有3人。接到上级命令后,我们根据每场战斗制定各自的作战计划。”冯巴田回忆道。
当时,他是驻扎在龙山岛(头顿)的K19小队队长。1974年中旬的一天,K19接到密令,要炸毁并摧毁芽贝油库。这是地方总参谋部第二次下达攻击芽贝油库的指令。第一次是由萨克森林突击队于1973年12月3日执行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烧毁了数千万升汽油和石油,价值约2000万美元,在国际舆论中引起轩然大波。
惨败后,美伪军加强了防御措施,突击队的侦察和进攻工作更加困难。敌军严密布控道路,战士们只能偷偷从河道进军。
“他们简直不敢相信我们能游过这条河,估计宽度大约有6到7公里。没有任何辅助设备,我们只能徒步游过去,侦察兵晚上还会来回巡逻,”迪恩先生回忆道。
![]() |
芽贝天然气库图片。照片由美方拍摄,来源:互联网 |
芽皮港和油库距离西贡直线距离8公里,是美国修建的大型军港,用于接收战争装备,尤其是石油。港口旁边是三家公司(加德士、壳牌和埃索)的完整仓储系统;最大的壳牌仓库占地14公顷,拥有72个储油罐,为韩国供应60%的军用和民用石油。
1973年油库遭受严重破坏后,敌方改变并加强了多项保卫措施。当时,冯巴田和队友们经过数十次侦察任务,发现雅贝油库中心周围有27层围栏:铁栅栏、3.5米高的棚架围栏、瞭望塔系统、2.5米高的混凝土墙、波纹铁皮围栏、警犬、放飞大雁进行警戒、埋设地雷、陆上、水下、空中巡逻……整个雅贝油库没有一处树荫可以躲藏。
最终,316旅突击队员凭借敏锐的侦察能力,发现了一个仅容一人爬行的小入口——这是伪军为躲避守卫而秘密开辟的通道。当晚,冯巴田等8名突击队员每人携带8枚定时地雷,进入了油库。
一个小时后,一声巨响传来,芽皮油库第二次起火,数百万升汽油和机油被烧毁,给美伪政权造成了重大损失,而此时南方战场正进入最激烈的阶段。
在西贡特种部队服役的那些年里,冯巴田先生已经记不清参加过多少战斗,危险数不胜数,身上的枪伤、炸弹伤,每逢天气变化,都还隐隐作痛,但他始终强调,能够活着回家,是一种幸福,是无限的快乐!
四月底,这位前西贡突击队员泪流满面地回忆起有多少战友被永远埋葬在遥远南方的土地和河床中——距离他们的祖国数百公里。
![]() |
西贡民众热烈欢迎军队接管这座城市。图片来源:vov.vn |
他回忆起完全胜利的那一天,心中激动不已:“1975年4月30日中午,我们围坐在一台小收音机旁,听着越南共和国主席杨文明的投降广播。晚上8点左右,西贡解放电台宣布长期抗战结束,南方彻底解放了!”
在这神圣的历史时刻,冯巴田和他的战友们的心情是难以言表的。他们互相拥抱,有的欢笑,有的落泪……祖国统一的喜悦之日,足以弥补这些损失和牺牲。
1975年5月,冯巴田被部队派往西贡执行军事管理职务。1976年6月,他申请调往义安省农业委员会。这是他多年征战南方战场后第一次回家。回家的那天,他顺道去了姐姐的部队,但姐姐因岁月沧桑而认不出他了。
回到家乡后,2001年初,他查出患有胃癌,但凭着乐观、毅力和决心,17年来,他始终以突击兵的心态,快乐而有意义地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