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古黎明

陶团-玉勇 September 3, 2015 16:44

(Baonghean)——会姑村的老人说:村里从来没有人见过黎明。自从会姑人搬到帕丹山上居住以来,村子就一直被云雾笼罩。只有在傍晚,村民们从田里回来时,太阳才会出现在玉米和木薯的筐子上。会姑的蒙族人世世代代都是如此生活……直到有一天,孩子们下山,带着信回到村里。会姑人意识到,这也是光明,是会姑村的黎明。

翻越五座大山,行走半天多,会错族人终于抵达了仁迈乡(Tuong Duong)的中心。在这条路上,只有古树见证着蒙族父子瓦加楚(Va Chia Chu)和瓦巴图阿(Va Ba Tua)半生前的足迹。如今,瓦巴图阿已成为仁迈医疗站的一名医生,但每次他回村探亲,那些古老的木树总会勾起他往日的回忆。

当年,会错人生活贫困,村里每个孩子都只有一套衣服,洗澡时,他们不得不赤身裸体,跟着大人们在田里游荡。等到他们长大到能拿起砍刀,才正式加入父母的劳动。生活就是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帕丹山脉的连绵起伏和遥远的距离,几乎切断了会错村与外界社区的一切联系。贫困让村里男女老少终年辛勤劳作,辗转于山林之间,为温饱而担忧。然而,耕地逐渐干涸,野兽不断窜入深林,他们又如何能吃饱呢?在米荒的日子里,会错的苗族人不得不吃玉米和男人们才能充饥……饥饿和贫困仿佛渗透到了这里整个族群的血肉之中。为什么我们族人离天最近,却依然饱受饥饿之苦?会固的老人说,这是因为鬼魂藏在帕丹山顶的云层下。因为会固的人们很少见到阳光。

直到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位男士,他翻山越岭,趟过溪水,穿过森林,来到遥远的和平镇(Tuong Duong)。他就是瓦加朱先生。瓦加朱先生下到低地,来到镇上,发现他们家比会固的苗族人富裕,他们有美味的食物和漂亮的衣服。他很好奇,听到人们说这要归功于识字。他不知道识字是什么,但如果识字能为他的家人和村民换取大米,他就必须找到它。于是,瓦加朱先生带着儿子瓦巴图阿手牵手跋涉了四天,从会固下到仁梅,再到和平,去上学,请求老师让儿子学习读书写字。而贾楚则透露:“老师们也很疼爱巴图阿,后来还送他去外省读书,成了一名医生。现在生活和以前不一样了,巴图阿不再贫穷,会错村的人也和以前不一样了。我很开心。”

Học sinh điểm trường THCS bản Huồi Cọ dựng lán trọ học.
会姑中学的学生修建宿舍学习。

巴图阿经过16年多的求知,最终成为了一名医生。他运用知识和技能为蒙族人治病,驱赶病人身上的病魔比巫师还要厉害。如果巴图阿比巫师还厉害,村民们就得好好想想了。学习读写需要很长时间,但巴图阿已经识字了,他的父母有能力盖新房子,养更多的水牛和奶牛,巴图阿的孩子们也比村民有更多衣服穿。于是,村里总有一两个人向巴图阿请教如何学习读写。

瓦巴图阿上学并且取得好成绩的消息在霍伊错的蒙族人中广为流传。瓦一家非常高兴,每个人都感到自豪,因为无论是上村还是下村,都没有人像他那样。蒙族的孩子们开始希望成为像图阿那样的人。霍伊错的大人们想:学习需要很长时间,需要付出一些努力,但他们必须学习,他们必须送孩子上学来改变他们的命运,否则他们就会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受苦。霍伊错人到森林里砍伐木材搭建教室,修建学校,并欢迎老师进村授课。上学的孩子数量与日俱增。白天,孩子们学习,晚上,大人们点灯教他们识字。为了不输给孩子们,大人们也必须学习。有时老师上课,有时驻扎在村里的边防警卫也加入到教学中。学会读书写字,比拿着刀子去开荒还难,比拿着弓箭去射野兽还难,但大家都很高兴。不读书写字,不懂共同语言,是很丢脸的事。

现在,国家开通了更多的道路,出行比以前更加方便。在会错村出现了许多决心学习读写的好榜样。会错村村长瓦夸多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现在,他能读写了,他家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在党支部活动的决议中,夸多先生和支部里的党员继续把促进会错孩子们的学习放在首位。村长始终把孩子们的学习放在第一位。因为10年前,他就是那个克服了种种困难,带着两个孩子在仁梅小学和中学上学的人。很少有蒙族人像他一样渴望学习。而高都笑着说:“我也觉得不好意思,不过如果他们让我去上课,我就去。我读书写字只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他们,所以不管怎么骂,我都要去上课,为了自己读书写字,为了教育家乡,为了在家乡经商立业,为了生存。如果我不读书,就什么也做不了。”这不仅是模范村长瓦高都的话,也是帕丹峰上常年云雾缭绕的贫困村里人们的心声。所以,今天在会姑的蒙族学生,小学毕业后,就收拾行装去公社中心继续读中学。他们仿佛理解大人的心意,尽管路途遥远艰辛,尽管家境贫寒,却依然坚持上学。周末,成群的中学生回到村里。周一早上,人们看到他们从山坡上下来,满怀期待地背着一袋袋米和一捆捆山菜。这一切都寄托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如今,教室比以前宽敞多了。在仁梅寄宿高中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比他们父兄们当年寄宿在茅草屋里的时候,学习条件要好得多。但与低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相比,他们大概做梦也不敢想。每天清晨,在熊熊的炉火旁,会姑的苗族学生围在一起煮饭,享用着熟悉的白米饭,加水加盐,这才叫不平凡。在寻找信件的征程中,会姑的学生们为仁梅寄宿高中书写了奇迹。就在去年,会姑村的两位九年级女生,从全省同年级的几万名学生中脱颖而出,前往荣市与来自义安省的数百名优秀学生一起参加地理竞赛。她们就是安玉迪和安玉梅。

上学路上,许多海古学生都进城了,去城里继续读高中。他们步行半天,乘船半天,再乘公共汽车,才能到达学校。他们的生活不仅艰难,因为从家到学校要走几百公里的路程。在与其他民族,尤其是京族同学的接触中,他们处处处于劣势。住宿、生活条件、从小接受的教育……蒙族学生总是吃亏最多。但或许没有人比他们更有毅力。因此,尽管在新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海古学生仍然取得了许多优异的成绩。海古学生理解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艰辛和不易,因此他们总是听话、勤奋、充满自信。

会错村的大人们理解孩子们的梦想和决心,为了孩子们读书,倾注了所有的心血和汗水。他们辛苦地进山砍柴,让他们一生饱受饥饿和苦难。现在,只要每个人多努力一点,全村就能摆脱饥饿和贫困。会错村的现实证明:唯有求知之路,才是会错苗族人民脱贫致富的唯一途径。正因如此,村里也像瓦加舍家一样,虽然夫妻俩常年辛勤劳作,但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却非常优秀。目前,他的两个大孩子都在读大学。

会姑村114名适龄学生已全部入学,其中10名正在读大学,4名在读专科学校和职业高中。在一个只有42户人家、290多人的村子里,这个数字或许最能体现出会姑苗族孩子们好学的精神和非凡的克服困难的能力。大人们不惜食不饱衣不食,卖水牛、奶牛、鸡、猪赚钱供孩子们上学。全村设立了奖学基金,资助和帮助贫困学生。村里哪个家庭的孩子学习好,都会受到全村的关心和支持。会姑村已经成为乂安省苗族自治县在“鼓励学习、成才”运动中的典型代表村。会固村党支部书记瓦嘉学表示,2014学年,村里有2名学生参加高考,今年有3名学生参加高考,全村上下都在期盼着好消息。仁梅乡党委书记卡阳进表示,会固村的学习氛围非常好。家庭之间互相学习,学生们也互相竞争学习成绩。“这真的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然而,在海古,人们在追寻求学梦想的道路上依然面临重重困难。由于生活困难,海古许多学生不得不辍学。海古村一位干部说,一些海古的孩子辍学去田里务工。就连他的儿子瓦巴古,现在正在荣大学文学院读三年级,也因为家境贫困而不得不辍学。这也是各部门、各分支机构应该关注和帮助的。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会古黎明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