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边境地带

November 19, 2013 16:48

(巴恩赫安)——在乂安省最西端的偏远地区,士兵们每天都坚守在自己的村庄,维护祖国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繁荣。在岁末寒风中,军民之间的爱之火愈发温暖,愈发团结……

让 Nam Can 远离毒品

一个寒冷而雾蒙蒙的早晨,我们从孟县(奇山县)出发,前往边境公社南坎。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翻越陡峭的山坡和令人心惊胆战的弯道,南坎边防哨所巍然屹立在云雾缭绕之中。作为奇山县一个偏远的公社,这里居住着蒙族、高木族和泰族,昔日的民生百废待兴。除了土匪和强盗,鸦片的毒烟也让南坎在贫困落后的环境中“沉睡”了数十年。在党、国家和各级机关,尤其是身着绿衣的军人的关心下,南坎日新月异、蓬勃发展。如今,南坎灯火通明,柏油马路宽阔,商店鳞次栉比,孩子们熙熙攘攘地去上学。

Đội sản xuất 1 – Đoàn KT – QP 4 hướng dẫn bà con bản Ka Dưới, xã Na Ngoi  trồng rau sạch.
军区第四经济组第一生产队指导纳伊乡卡多伊村村民种植净菜。

南坎边防站负责管理和保卫25公里越南-老挝边境。该地区山地崎岖,小径密布,打击和预防各类犯罪极其困难。南坎边防站站长范友河中校表示:“党委和站长始终重视对官兵的教育,把这视为边防部队和平时期的战斗任务。本着这种精神,站长认真教导每一位官兵,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村庄,把侦察、调查、建设结合起来,为祖国边境地区带来和平与繁荣。”

雨雪季节的山区,贩毒分子十分活跃,因此,站区官兵时刻提高警惕,严把边防巡逻和管控。特别是,这些犯罪嫌疑人往往携带枪支、手榴弹、刀具、刀剑等“凶器”,一旦被警方追捕,他们就极具攻击性、鲁莽行事,随时准备反击。在识别犯罪嫌疑人,特别是毒犯时,各支队必须制定具体有效的抓捕方案,确保人员和武器的绝对安全。

秉承坚决斗争、积极主动、勇敢打击犯罪的精神,自2010年至今,南勤边防站已破获案件13起,起诉13名嫌疑人非法持有毒品,缴获海洛因17.02克、摩托车1辆、手榴弹1枚;配合地方力量查处34起违反行政法规的案件,涉及盗窃、斗殴、非法交易和运输林产品、野生动物等,上缴国家预算数千万元。此外,南勤边防站落实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收缴爆炸物及辅助工具的第13号指示,配合地方收缴68支自制燧发枪和50多根各种枪管。

在与我们交谈中,范友河中校讲述了追捕贩毒集团头目的经历和艰辛,其中包括臭名昭著的“头目”张文彬。张文彬是祥阳县沙良乡安村的头目,领导着一个规模庞大的贩毒集团,作案手段老练,肆无忌惮。他麾下有数十名亲信,随时准备在被捕后向当局开枪,或者解救他的同伙。为了抓捕张文彬及其下属,警局长派出了数十名精锐士兵,日夜奋勇守卫。

但凭借毒枭的经验,目标不断变换地点并组织严密保护,Pin多次逃脱职能部队的围剿。经过多日的思考,指挥官决定改变作战计划,继续利用秘密基地严密跟踪与Pin活动相关的目标。2013年4月底的一天,接到举报后,侦查组沿林道行驶20公里到达昂村,准备伏击目标。当Pin及其追随者在家中分赃毒品准备贩卖时,侦查组秘密接近,将目标抓获,缴获9.3克海洛因和1枚鸭嘴榴弹。

南坎公社党委书记瓦利亚恩难掩喜悦:“多亏了你们战士们,这些年南坎不再有鸦片烟尘,家家户户都忙着生计,有饭吃有衣穿,粮仓里装满了米,保卫了安全,维护了国防。我代表全村人民,向你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南坎边防站!”

助力村民温暖富裕

纳尼乡位于普克赛莱棱山脚下,这座山是该省最高的山峰,终年云雾缭绕。世世代代,蒙族、科穆族和泰族部落的农耕方式落后,粮食短缺,生活困难重重。胡伯伯的战士和青年志愿者们贯彻落实上级的政策和指示,穿越森林和溪流,深入偏远地区维护安全,帮助村民发展经济,逐步摆脱贫困。

Chè tuyết shan trở thành cây chủ lực phát triển kinh tế vùng biên giới.
掸邦雪茶成为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

通往纳伊的道路依然坎坷艰辛,但显而易见的是,这里人们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道路两旁,杂货店和商店林立,商品齐全,服务着人们的生活。新建的高脚屋鳞次栉比,排列在道路两旁。人们的眼神和笑容中,闪耀着喜悦和兴奋。那艾乡副主席雄赛色先生高兴地自豪地说:“我们乡的鸦片种植园全被连根拔起烧毁了。刀耕火种的土地现在用来种植水稻和玉米,养猪、鸡、水牛和奶牛。人们有衣有食,不再逃往老挝或其他地方,边境地区的安全秩序得以维持。所有这些变化都归功于那艾边防部队、经济保卫第四组以及省青年联合会10名经济发展青年志愿者(TNXP-XDKT)的努力。”

几年前,纳伊村的贫困率高达90%以上,村民一年自产粮食仅够吃5-6个月,其余时间只能到森林里寻找竹笋、木薯和山药才能维持生计。面对这种情况,纳伊边防站协同第十军,研究并建立了双季稻生产模式。然而,由于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在当地民众的潜意识中根深蒂固,官兵们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说服和鼓励。官兵和团员们协同当地政府,邀请村民、村里的长老和村长到田里观看官兵们的耕作。从犁地、播种、除草、施肥到收割,官兵们都一丝不苟地指导。在第一个丰收季,村民们欣喜地收获着每一粒金灿灿、晶莹剔透的稻谷。一季又一季,水稻种植面积扩大,粮仓充实,不再出现往年的饥荒。

省青年联合会第十建设队技术规划处处长潘文科表示:“贫困是边境地区贩毒、偷盗、抢劫、偷渡、越境等社会弊病的根源。只要我们解决好人民的温饱,发展好经济,社会弊病就会逐渐减少,国防安全也就能得到维护。” 第十建设队不仅提供技术指导,近年来还为纳伊乡各村村民种植、发放数百万棵秧苗和牲畜。现在,村民不仅温饱有余,而且努力致富,拥有了几十公顷的稻田,饲养着多达几十头的水牛,猪圈和鸡圈里也养满了猪和鸡。卡朵村的熊年崇先生高兴地夸耀道:“看到战士和年轻人的贡献,我也要效仿。现在我们家有饭吃,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挨饿、烧田、逃往老挝了。多亏了干部们,村里的人靠着祖传的土地致富了。”

除了水稻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外,雪山茶、竹芋、生姜……在边境乡也大规模种植。在国防经济四团的支持、技术和产品推广下,南坎、那诺、芒艾、芒迪等特别困难的乡正在逐渐改变。每逢收获季节,人们纷纷把农产品送到军营,把钱带回家买东西,还供孩子们上学,大家都很高兴。“每年我家靠种植竹芋和生姜能赚5000万到6000万越南盾。今年如果收成好,收入肯定会更高。军队不仅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还帮助村民致富。现在每家每户都能买摩托车,盖宽敞的房子,还能添置许多高档的设施。村民们永远铭记功勋,非常敬佩胡伯伯军队的战士们!” ——那艾公社的刘玉华女士高兴地夸道。

王朝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和平边境地带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