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充满了越南乡村色彩。

July 16, 2013 16:37

(Baonghean)-影片片名《十月何时来》令人想起一首古老民歌的歌词,歌颂农民期盼十月丰收的喜悦与希望。他们手中沉甸甸的稻谷,历经风雨、盐碱和牺牲,才换来金色的丰收。除了前线与敌人正面交锋时显而易见的牺牲与英勇,还有后方军人、妻子和母亲们内心深处隐秘而高尚的牺牲,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牺牲,却是创造胜利的强大而深厚的生命力。这正是编剧兼导演邓一行想要通过作品传达的。

影片没有轰轰烈烈的事件,没有惊心动魄的细节,也没有激烈的冲突。故事简单却感人:Duyen得知挚爱的丈夫Nam牺牲在前线的消息。她强忍着痛苦,悄悄地向家人和邻居隐瞒了这个消息,一来是因为老公公病重,二来是因为她内心深处还残留着一丝脆弱的希望。机缘巧合,在村里学校任教的Khang老师也知道了这个故事。Khang老师被Duyen的高尚情操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参与了Duyen的工作,甚至成为了部队回信的“作者”。

康因误会不得不转学。部队派人去报告南牺牲的消息,而他年迈的父亲却奄奄一息……影片情节简单,场景也十分质朴。河边的小船,村舍屋顶的榕树,沿河的小村庄,以及划船“长园”的夜晚,简陋的茅草屋顶,田野,乡村学校的屋顶,风筝随风飘扬的堤坝……导演对阮无声牺牲的深沉思绪和细腻温情,更衬托出越南女性灵魂深处的高贵之美。阮与南的爱情,被作者刻画得如此隽永而纯粹。影片探讨了生者对为这片土地而牺牲的人的责任。另一方面,生者也应该彼此相爱,因为逝者而更加有责任感。正因如此,影片中对美的追求才拥有持久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深刻的道德意义。



电影《十月何时来?》中的场景

电影《十月何时来》的成功之处在于其人物塑造的生动而均衡。尤其是影片主人公杜燕(黎云饰演)的形象,她以其对人物、境遇和人生命运的真挚价值,深深地吸引并征服了观众。人物性格的延续性和发展性也随之展开。杜燕在青春的爱情中天真纯洁,但在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后,她变得冷静、忧虑,对家人也十分关心。当她送孩子们去学校时,看到红旗在十月的田野上飘扬,她真诚而充满希望……

这些发展符合生活和心理的逻辑。角色的内心世界从多个角度被精心挖掘:动作、演技、人际关系、记忆……甚至梦境和幻觉,都赋予了角色深度。Duyen 既拥有越南女性常见的典型特质:爱夫爱子、忠诚忠诚、富有同情心……又拥有独特的人生观,令人难以忘怀。凭借 Le Van 天生的演技和表达内心的能力,Duyen 在越南电影界赢得了当之无愧的卓越地位。

影片结构严谨,人物与自然景物、生命活动与心理状态、日常现实与浪漫诗意之间,既有聚焦点,又和谐统一……这些符合生命规律和心理规律的记忆、梦境和幻想,为作品带来了积极的审美效果。这就是“青黄不接”的幻想,它象征着我们祖先保家卫国的传统,象征着我们祖国和村庄的生死存亡,象征着历史对当代人的寄语。“阴阳市”下的团圆之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场纯粹的夫妻幸福之梦,是一曲永恒爱情的赞歌。



关于阴阳市场的著名场景。

邓一行导演曾坦言,他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展现真正民族、真正越南的风情。他的愿望在故事发生地——一个世世代代与田园诗般自然风光相依相伴的熟悉村庄——得以实现;在日常生活中,那里的人们淳朴、勤劳、对邻里充满爱心;在那些谨慎、默默奉献、充满同情心的灵魂中……一切都洋溢着越南的色彩和韵味。可以说,民族性格已成为《十月何时来》的“主角”,并贯穿、融入到影片的各个方面,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到演员的演技。

《十月何时来》是一部引人入胜、充满民族文化特色的剧情片,荣获多项重要奖项,包括1989年越南电影节金莲花奖、1987年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最近还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评选为史上18部最佳亚洲电影之一。它与《春秋战国》、《景阳》、《十七岁,我爱你》等影片一起,成为越南电影的经典之作。


Le Lan (47, Dang Thuc Hua, 荣市)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影片充满了越南乡村色彩。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