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人都向胡伯伯学习。
(Baonghean)-到达琼石乡(Quynh Luu),问到杜春小老师家在哪里时,从小孩到老人,大家都热情地带路,大家都说“小老师家里有关于胡伯伯的书籍和图片图书馆,乡里的人都知道”。
从小向胡伯伯学习
1930年,由于极度贫困,小男孩小张一家不得不离开村庄。为了生存,母亲不得不靠吃蚱蜢来喂养孩子们。感谢革命、感谢党和胡伯伯,小男孩小张一家的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据母亲讲述,胡伯伯的形象在小男孩小张心中变成了精灵。小男孩小张遵循胡伯伯“少年做小事”、“消除饥饿和愚昧”的教诲,除了帮助母亲干农活外,还努力在学习上与同龄人竞争。
1954年,凭借勤奋学习,杜春小被派往广西南宁中央学校学习。回国后,这位来自义安的年轻人响应党的号召,自愿前往北江省陆岸山区,为贫困群众传播知识。新毕业的教师工资不高,但杜春小每月仍会留出一些钱去县书店买书报。通过阅读书籍、阅读报纸和收听广播,年轻的杜春小教师对胡伯伯的才华、品德、爱国爱民的精神更加敬佩,从此开始收集有关胡伯伯的文章和图片,作为研究和教学的资料。京北县的姑娘阮氏定对这位“义安老师”的美德十分钦佩,于是与他结婚,成为胡伯伯收集和保存有关胡伯伯的资料的“忠实助手”。
创建一个供大家一起学习的图书馆
1971年,蒋先生回到家乡任教,用他所有的书柜和报纸,腾出一整个房间,建成了“胡伯伯书籍和照片”图书馆,供同事、学生和邻居们使用。蒋先生说,这是他从青年时代起积累的最宝贵的财富,其中包括数千份报纸、数百本书籍、珍贵文献和400多张不同时期在国内外出版的胡伯伯照片,例如:《苏共中央委员会悼词》、1969年在苏联画报上发表的胡伯伯照片、《人民报》上发表的胡伯伯文章选集……所有文献和照片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褪色,但都按照类型和时期排列得非常整齐和科学,方便读者选择。
胡伯伯逝世时苏联画报上刊登的苏共中央悼词照片,被张先生精心保存。
张老师透露:“他们出国经常买这买那,我却带回来很多书,包括很多关于胡伯伯的文章和图片。我很喜欢读书看报,尤其是胡伯伯的作品。我从小就读过胡伯伯的《狱中日记》。我深刻理解胡伯伯的教诲,越想越觉得有趣,想和大家分享,首先是要传授给学生,这也是我建立这个图书馆的初衷。”
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领悟胡伯伯的教诲:拥有革命道德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决心与一切敌人斗争;努力学习,改进工作。有一次,田先生看到自己所在地区教育工作中的失误,便向报社投稿反思。尽管遭受迫害,他仍然坚持斗争,并最终找到了正确的理由,纠正了这一错误。在教学期间,田先生和夫人秉承胡伯伯的教诲,争相“教得好,学得好”。田先生的文学课被同事们评价为“字字珠玑,栩栩如生”。
学习胡伯伯“增产”精神,虽然身为教师,张先生依然是“经济好榜样”。为了赚钱供孩子们上学,过去他和妻子还养牛、养鹿、挖塘养鱼、种菜,每年收入达数亿越南盾。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张先生的四个孩子(两男两女)从日常生活琐事中学习并践行胡伯伯的教诲。如今,他们都已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长子和长女均在国外获得硕士学位,目前是国防部的中校;次子是琼胜小学的校长;两个女儿,一个是小学副校长,另一个是中学语文老师。闲暇时,孙辈们会去“图书馆”听爷爷讲胡伯伯的故事。
退休后,杨先生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和省内民众生活。他利用从书报中学习到的知识,认真研读省内和中央政府的文件,并撰写批示信。杨先生的许多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的认可。在教育领域,他也写了许多批示信。1996年12月4日,义安省教育培训厅致杨先生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谨代表行业领导,衷心感谢您对贯彻落实八届二中全会决议所作的辛勤批示,并希望您能将这些批示用于指导我省教育培训事业,同时向上级汇报,以供参考。我们衷心希望您能凭借您积累的经验,提出更多宝贵意见,为教育培训事业迈上新台阶,迎接工业化、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至今,阮先生已撰写了一本200多页A4纸的著作,其中包含63篇文章,涵盖了从县到中央各级对社会问题的评论,以及对各级存在的不足之处的批评。阮先生表示,这也是建设国家、捍卫党和胡伯伯革命成果的一种方式。
今年,张老师已年届84岁,但每天早晨,在庄严的供桌前,张老师和子孙们都会打开电视进行升旗仪式(升旗仪式每天早上6点,在VTV1电视台播出),看着国旗在巴亭广场上飘扬——胡伯伯就是在这里宣读《独立宣言》。
有人说:张老师这样做是疯了,但对他来说,胡伯伯的道德榜样,他几十年来收集、保存、传播的珍宝,以及每天早晨的升旗和纪念胡伯伯,已经渗透到他的血液里,成为像日常饮食一样的生活方式。
告别故乡琼石,我心里想,小张先生学习和践行胡伯伯道德的榜样,犹如磐石中的瑰宝,至今仍为少数人所知!
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