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外用药物
外用药物用于治疗由细菌或真菌感染或某些皮肤疾病引起的皮肤损伤。外用药物种类繁多,因此选择适合病情、适合病情发展阶段并避免副作用的药物至关重要。
外用药物用于治疗由细菌或真菌感染或某些皮肤疾病引起的皮肤损伤。外用药物种类繁多,因此选择适合病情、适合病情发展阶段并避免副作用的药物至关重要。
抗真菌药物: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外用抗真菌药物,但它们的疗效和用法并不完全相同。制霉菌素和咪康唑对治疗酵母菌感染(如念珠菌)特别有效,但对丝状真菌无效。克霉唑和酮康唑的药谱比上述两种药物更广,但疗效不如特比萘芬、环吡咯酮胺和布替萘芬等较新的制剂。外用抗真菌药物常用于治疗浅表真菌感染,如花斑癣、癣、擦烂、灰指甲、头皮真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头皮真菌和灰指甲,外用药物通常效果不佳,必须与口服药物联合使用。
外用抗真菌药物通常至少使用2周后才能见效,但花斑癣和癣可能在几天后起效。擦烂癣和足癣常由局部湿度过高引起,因此治疗必须将抗真菌药物与局部保湿措施相结合。如果因细菌重叠感染而出现溃疡,则应联合使用抗生素。除上述适应症外,外用抗真菌药物也适用于脂溢性皮炎的治疗。虽然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使用酮康唑和环吡酮胺等外用抗真菌药物可显著减少炎症和脱屑。
使用外用药物时要小心。
抗生素:尽管已开发并使用了数百种不同的抗生素制剂,但其中极少数适合局部使用。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软膏常用于治疗痤疮和毛囊炎,而莫匹罗星、多粘菌素、杆菌肽和新霉素软膏则常用于治疗脓疱疮等皮肤感染。抗生素软膏也能有效预防皮肤伤口感染。接触性皮炎是含有多粘菌素、杆菌肽和新霉素的软膏的常见副作用,因此,如果有合适的替代品,应避免使用这些药物。一些因局部使用抗生素而导致严重过敏反应(如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和莱尔综合征)的病例也已报道。
皮质类固醇:外用皮质类固醇自1960年以来已在临床实践中使用,主要用于治疗炎症性皮肤病,例如特应性湿疹、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汗疱症……其他一些皮肤病,例如皮肤淋巴瘤、红斑狼疮、牛皮癣、扁平苔藓……也对这些药物反应良好。外用皮质类固醇最危险的副作用是皮肤萎缩。
这种并发症通常在强效皮质类固醇(例如丙酸氯倍他索、氟轻松)的早期使用中出现……但如果长期连续使用,弱效皮质类固醇也会出现。面部、褶皱和皮肤较薄的区域通常萎缩最快,而手掌和脚底萎缩最慢。
儿童是皮肤萎缩风险最高的人群,与全身性皮质类固醇合用或用药后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也会增加皮肤萎缩的风险。皮肤萎缩的症状包括皮肤淤青、油光发亮和出现皱纹。外用皮质类固醇的其他常见副作用包括色素沉着异常、多毛症、痤疮、伤口愈合延迟……长期在眼周皮肤上使用皮质类固醇还可能引发或加重白内障和偏头痛。此外,强效类固醇如果长期或大面积使用,还会抑制肾上腺。在少数情况下,外用皮质类固醇也可能导致接触性皮炎,尽管这些药物具有很强的抗过敏作用。
外用皮质类固醇的副作用主要取决于药物作用强度和使用时间。同时,这些药物的治疗效果与其引起副作用的风险成正比。相同成分含量的不同品牌,其治疗效果和引起副作用的风险也可能存在差异。此外,增加外用药物中皮质类固醇活性成分的含量并不会显著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例如,0.1%曲安奈德软膏的抗炎作用并不显著高于0.025%曲安奈德软膏。
选择外用皮质类固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由于外用皮质类固醇具有很高的副作用风险,因此在决定使用这些药物之前,必须准确诊断疾病。外用皮质类固醇的选择需要在治疗效果和副作用风险之间取得平衡。扁平苔藓和皮肤红斑狼疮等疾病的治疗通常需要强效的外用皮质类固醇,因为这些疾病的炎症病变通常位于皮肤深层。一些炎症病变过深的疾病,例如结节病,通常对外用皮质类固醇没有反应,因为药物的副作用通常在主要疗效出现之前就出现了。
银屑病和特应性湿疹等浅表皮肤病变通常对中等效力的外用皮质类固醇反应良好。对于手部慢性皮炎(例如银屑病和特应性湿疹),应选择强效外用皮质类固醇并短期使用,以降低手掌萎缩的风险。一般而言,对于儿童,应选择药效较弱的外用药物,例如氢化可的松和丁酸氯倍他松。
理学硕士 阮秋贤
目前,市面上有许多类型的外用药物,主要成分包括皮质类固醇、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一般而言,在实践中应限制使用这些药物,因为在很多情况下,药物中的成分会相互干扰疗效。例如,在治疗皮肤真菌感染的情况下,含有皮质类固醇的制剂会加重病情,并降低抗真菌药物的疗效。 |
据《健康与生活》- 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