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官员动员民众种植甘蔗致富
(Baonghean) - 此前,在昆强县周溪乡白高村,数十户来自泰族、丹莱族、科姆族等少数民族的家庭常年缺粮,不得不依靠国家救济。这些困难都“成为过去”了,因为现在他们有了一位懂得如何“邀请”村民做生意的村委会干部。她就是白高村的村委会干部——陆氏皇女士。
“如果我先走,其他人就会跟上。”
百高村(周溪公社)有87户人家,362多人。过去,这里的人们只会种植玉米、豆类、花生……等农作物;这些农产品仅够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贫困的恶性循环持续困扰着这里的少数民族。
后来,甘蔗来到村里,村里出现了一丝繁荣的曙光,人们改变了观念,把传统作物改种甘蔗。促成这一改变的是“前线黄女士”。“1999年,全村只有几户人家尝试种植甘蔗。起初,由于种植和施肥技术不精,甘蔗长势参差不齐,茎秆残缺。后来,在糖厂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我的村民们现在有饭吃,有活干了。”昆强县周溪乡白高村前线委员会主任陆氏黄女士说道。
宋林糖厂的甘蔗卡车已经进入田间供食用。
为人们提供的产品
黄女士说,作为一名干部,要为群众做出表率。当时,这里很多人不同意改种甘蔗,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不种玉米和木薯,吃什么?以前,一年种三次玉米和木薯,效益很差,粮食短缺。所以,在改种甘蔗的时候,大家还是持怀疑态度的,觉得如果现在有玉米、豆类、花生、木薯这些作物都吃不饱,种甘蔗从哪里弄来玉米做饭呢?但后来,黄女士和村干部们克服了这种落后的思想,动员、宣传大家逐步从种玉米和木薯改种甘蔗。如今,甘蔗已经改变了这里泰族、丹莱族、科姆族等各族人民的生活。
13年“不生三胎”
据统计,目前全村共有30多公顷甘蔗种植地,种植户高达95%。虽然一年只收获一茬,但与种植其他作物相比,种植甘蔗的经济效益更高,每户平均收入可达3000万至4500万越南盾。
Loc Van Ung 先生一家种植了 5 棵以上的甘蔗,他说:“自从种了甘蔗,我们家不再挨饿了,甘蔗比玉米或木薯好,当我们有东西吃的时候,我们就送孩子去学校,用他们的知识帮助村民”。
白高村经济发达,具备开展文化和社会活动的条件。近十年前,它是昆强县山区第一个获得“文化村”称号的村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3年来,村里没有一对夫妇生育第三个孩子。目前,全村共有9名子女就读于大专院校,3名子女就读于中学,另有数十名子女在幼儿园至高中各阶段就读,已不再存在适龄辍学的情况。
对于村里没有第三个孩子的情况,黄女士分析道:“我们村的人听干部宣传,多生孩子很难,没衣服穿,上学也上不了学,所以13年来,我们村没有一对夫妇生过第三个孩子。” 周溪乡祖国阵线主席魏氏康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评价道:“这是全乡经济最发达的村子,这得益于实施甘蔗种植规划,经济效益很高。尤其是白高村,十年来没有发生过什么社会丑恶现象。”
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