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社交媒体广告“陷阱”,避免节日期间损失金钱
社交网络是一个充满难以预测陷阱的“虚拟世界”,尤其是在节假日期间,人们的购物和旅行需求会增多。骗子们利用这一点,在社交网络上设置了无数的广告“陷阱”,来“捕捉”那些容易上当受骗的“猎物”。
个性化的礼物,例如个性化珠宝、个性化摆件或独特的马克杯,总是一个贴心的选择。然而,闪光的不一定都是金子。骗子们很快就利用了这一趋势,所以要保持警惕,学会识别警告信号。

美国商业改进局 (BBB) 是一家对企业可靠性进行评估和评级的非营利组织,该机构表示,许多报告显示,诈骗通常通过社交媒体广告出现,在节假日或特殊活动期间针对廉价商品猎手。
当客户不知情的情况下从这些网站订购时,他们可能会收到质量差的产品、设计与描述不符的产品,或者更糟糕的是,物品永远不会送达。
社交媒体广告诈骗是如何运作的?
社交媒体广告通常设计得引人注目,提供诱人的优惠,吸引你浏览一个乍一看很专业的网站。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一些危险信号。
例如,网站的URL地址可能不一致,内容可能包含拼写错误,或者故意模仿合法网站的外观和风格,使其成为虚假网站。这些网站通常是匆忙建立的,其唯一目的是吸引买家,然后消失。
退货政策(如果有的话)通常不明确,或者包含太多不利条款,几乎不可能退款。一旦购物季结束,骗子赚得盆满钵满,就会卷款潜逃,留下沮丧的顾客无计可施。
这些商品即使到货了,也常常会让买家失望。许多顾客反映,他们收到的商品与广告图片完全不一样。
诈骗分子深谙消费者心理,他们知道大多数消费者会避免退货的麻烦,或者干脆把退货时间拖到假期之后。到那时,诈骗网站可能已经消失,联系痕迹也随之消失。
虽然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对广告控制和广告商验证有严格的政策,但并非所有平台都采用如此严格的规则。
诈骗分子是利用漏洞的高手,他们不断创建新账户以逃避监管。同一群骗子拥有多个广告账户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些账户只使用过一次,在从轻信的消费者身上牟利后就被抛弃了。
需要注意的可疑迹象
有时,可疑的社交媒体广告乍一看似乎很吸引人,而且无害。然而,如果你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一些警示信号。一个简单而有效的经验法则是:如果某件事听起来好得令人难以置信,那它很可能就是假的。
看似高端的产品会打出巨额折扣,或者采取其他手段营造紧迫感,迫使你立即购买,这些往往是骗局的迹象。这些商家的运营透明度通常很低,提供的联系信息模糊不清,邮箱地址千篇一律,电话号码也不存在,甚至注册地址也不太可靠。
要测试可信度,请在信誉良好的评论平台上搜索商家名称。如果出现大量负面评论或诈骗警告,最好远离。另一种测试方法是联系客服;信誉良好的公司会快速且专业地回复,而可疑的网站可能会含糊其辞,甚至根本不回复。
始终优先选择信誉良好、退货政策透明且拥有真实顾客评价的品牌。这不仅能帮助您规避风险,还能提供更安全的购物体验。

在检查企业信誉时,客户评论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合法公司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收到各种各样的反馈,包括正面和负面的反馈。相比之下,诈骗网站则严重依赖虚假评论,这些评论通常泛泛而谈或过度赞美,以营造可信的假象。
注意评论的语气。如果评论听起来像机器人一样、重复或过于完美,那么很可能是机器人创作的,或者是精心设计的内容。虚假评论的另一个迹象是频繁提及某个企业或产品,这听起来更像是搜索引擎优化,而不是真正的客户反馈。
另外,检查商家的社交媒体账户。如果他们的页面看起来空空如也,只有异常正面的评论,或者有很多相同的评论,这可能是机器人互动的迹象。
这些账号的设立目的是为了增加点赞、评论和分享,营造一种虚假的受欢迎感,从而让人们更加信任它们。尤其要注意那些发布频率过高、评论雷同或以不自然的方式提及你品牌的帖子。
通常,值得信赖的商家会提供安全的支付方式,例如信用卡或 PayPal,并制定买家保护政策。如果某个网站只接受直接银行转账、加密货币或不正规的支付应用,且没有明确的退款政策,最好远离它。
特别是,如果他们要求您在平台外付款或在使用无法追踪的付款方式时提供“特别优惠”,那么这显然是骗局的迹象。
在输入个人信息或付款信息之前,请确保该网站已启用安全加密。请在浏览器地址栏中查找挂锁图标和 HTTPS 前缀。虽然不能保证,但如果网站没有这些功能,您的敏感信息可能会面临风险。
最后,网购前务必保持警惕,仔细检查。谨慎一点可以帮助你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如果您在社交媒体上被骗了该怎么办?
如果您或您认识的人不幸成为社交媒体诈骗的受害者,请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 不要继续汇款并阻止来自诈骗者的所有通信。
- 立即联系您的银行和金融机构举报诈骗行为并要求他们停止所有交易。
- 收集并记录证据,提出投诉并将其发送到您居住地的警察局。
此外,你应该分享你的经验,帮助防止其他人落入同样的陷阱。你可以发布评论、在论坛上发出警告,或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以提高人们的意识。
尤其要警惕后续诈骗。骗子可能会再次找上门来,假装提供“退款”或使用其他操纵手段来骗取更多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