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面包汤
(Baonghean)——清晨5点,同文乡(Que Phong)边文村梁氏桂叶女士(55岁)醒了,她舂了差不多两公斤米,准备做米饼。见我醒来,她放下杵,露出两排黑黑的牙齿,灿烂地笑着说:“这么冷,干嘛起床?是不是睡在陌生的床上,睡不着?”说完,她又举起杵,在木臼上用力地敲打起来。我帮她舂米,听她讲述边文泰族人做米饼的故事……
舂完米,Quyet太太的手都紫了。她把手放在脸颊上取暖。她说:“一会儿吃点热腾腾的米汤,加点野辣椒,从胃暖到全身,就不会觉得冷了。” 平凡的泰国人也把米汤叫做“canh ngao”。我不明白?我跟你说,米汤是用稻草烧的。
她一边生火,一边说:她还在老村的时候(边文村距离同文乡中心约5公里,两年前修建华纳水电站时,边文迁到新村,也叫边文村),人们在田地里种很多水稻,今年吃的稻米还有剩余,明年吃。那里稻草也很多,人们用稻草代替柴火,冬天也用稻草给水牛和奶牛垫床。稻草永远用不完,所以人们很少烧柴。每次煮汤,稻草烧得很旺,火势一直烧到锅盖,打开锅盖,汤就沸腾了,面粉溅得他们满脸都是,有时粘糊糊的面粉会烫伤他们的皮肤。美桂叶还记得自己刚当儿媳妇的那天,和丈夫第一次煮汤的情景。屈叶先生打开锅盖要加米粉时,对妻子说:“你离远点,不然米粉会跳到你脸上烫到你。”他左手调小稻草火,右手搅拌面粉。面粉跳得他满脸都是。他弯下腰不停地搅拌,防止面粉结块……每次他煮米粉汤,人们都忘不了那熊熊燃烧的稻草火和锅里滚烫的汤发出的咕噜咕噜的声音……
我和Quyet太太正聊得入神的时候,Quyet先生从棚屋里走了出来,在寒风中兴高采烈地说:“奶奶,我和爸爸刚抓到几只松鼠,今天下午我们要用松鼠做汤,给回低地的记者们送别。”他坐在火炉边,用炉子烤着冰冷的手。Quyet先生和奶奶一样,兴致勃勃地谈论着汤。他说,以前在老村子里,人们每次去开荒或者到溪边捕鱼,总会舀一碗汤带在身上吃。泰国人用又大又旧的竹筒(或芦苇)盛汤,既方便,冬天还能保温。夏天竹筒里不用缠稻草,凉汤更凉。竹筒的盖子也是竹眼的盖子,看起来很漂亮。这么冷的日子,抓一大把稻草,放在篮子里,把盛汤的竹筒放进去,再盖上稻草,到中午汤还是热的。每家每户带几个竹筒,一盘米饭,足够三四个人吃一天。
有一天,这家做鱼,那家做肉,大家一起吃饭,热闹极了。到了晚上,竹筒空了,篮子里却装满了野芭蕉心……
那时候,舂米做鱼糕也是一件乐事。村里没有电,人们会在月夜聚集在流经村子的Hinh溪边舂米。溪里鱼很多。男人们舂米,女人们捕鱼。人们很少卖掉捕到的鱼,大多去骨后,鱼肉会被放在大锅里炖着当家常菜,主要用于熬鱼糕汤。每逢家里有婚嫁、儿孙订婚的日子,人们就会聚在一起,舂米、舂香茅,开心地煮鱼糕。这个传统至今依然保留。
要想做出一道美味的ot菜,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准备时间是烹饪时间的4倍。烹饪时间大约只需要30分钟,就能煮出一大锅可供十几个人食用的ot汤。但是准备一锅ot汤的材料非常细致和复杂。材料包括米、鱼或肉、香茅叶、蔬菜、野胡椒、辣椒、蔬菜和白盐。将米淘净后,用清水洗净,然后在温水中浸泡约30分钟。将米舀入筛子中沥干水分,然后将米放入木臼中。臼的大小与碗差不多,将米捣碎至非常细腻,直到用指尖可以摩擦到一点米并感觉光滑为止,然后将其舀入竹编筛子(或锅)中。接下来,捣碎香茅叶。煮一锅十多人份的汤,大概需要半碗干香茅,光是舂米粉2公斤、香茅粉半小碗,就需要近2个小时。
一碗盐辣椒是必不可少的。小小的青椒和红椒,拌上白盐,再撒上野花椒。Quyet太太说,用这种调料做汤,吃起来又辣又香,味道浓郁……
![]() |
平文村的 Me Quyet 制作汤菜。 |
奎特太太一边往每个碗里舀汤,一边说:“一会儿,我们要吃田里种的野菜、芥菜、生菜、香菜和韭菜做汤。”奎特先生把沥干的蔬菜篮放在托盘上,走到厨房阁楼,拿出一个精心包装的袋子。他说:“这袋子里装着点菜籽的粉末。能吃到点菜籽的菜,真是难得。有贵客来访,或者过春节,人们只用点菜籽粉。”奎特先生用饭勺舀了两勺点菜籽粉到锅里,搅拌均匀。那汤散发着一种奇特的香味,我第一次尝到的时候,就觉得很香。他捧着厨房阁楼上挂着的一捆晒干的豆子种子,夸耀道:“豆子很珍贵,不仅可以熬出一锅美味的汤,还可以作为炒菜、煮菜等其他菜肴的调味品……豆子还能治疗头痛、感冒、中风、断肢……”
莫桂儿盛了一碗乌冬汤,温柔地邀请我:“乌冬汤有两种吃法,要么用野菜蘸着乌冬汤吃,要么把乌冬汤浇在米饭上,这就是泰国人的吃法。” 我已经很久没见过如此美味诱人的泰国乌冬汤了。它不仅是一道夏凉冬暖的美味佳肴,更是平万族人民独特的饮食文化!
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