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I 改良水稻种植
(Baonghean)- 与传统的水稻种植和养护方法不同,改进的SRI水稻种植模式能够培育出与传统模式类似的生态水稻,从而提高产量,同时减少种子、氮肥和养护的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害。从当地的试点案例来看,改进的SRI水稻种植模式正在为农民带来丰收的希望。
![]() |
兴原县植物保护站官员代表团视察了该项目。 |
2014年,兴隆乡(兴原县)以这种形式实施了两种水稻种植试点模式。收获后,试点水稻的产量始终高于同类对照水稻。2014年春季作物,兴隆乡开风水稻品种试验区平均产量达到3.3公担/公顷,比对照区增产1公担以上。在家庭的精心照料下,水稻产量达到3.9公担/公顷。夏秋作物,该乡种植的突变型康丹品种对照水稻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最高产量达到2.7公担/公顷,而对照区仅为2.5公担/公顷。此外,种子、肥料和养护成本也更加经济。
具体来说,这种方法只需喷洒1-2次农药,不使用除草剂,而是人工除草。农民一边除草一边施肥,将土壤堆在底部,这样肥料就能更接近根部,帮助植物更快地与肥料接触,并为根部提供更多的氧气,这些因素为水稻的快速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如今,在兴隆乡,90%的家庭都采用这种模式种植水稻。兴隆乡7B村的黄义科先生说:“我们家采用的是水稻强化栽培模式,种植密度为30株/平方米,不仅显著减少了投资,水稻的抗病性也很强,而且产量也更高。花大,粒重饱满,平均单产约为3.5公担/亩。”兴原植物保护站技术官员黎公南先生表示:“农民种植时通常密度过高,这不仅浪费种子、肥料和照料,而且由于密度过高、通气不足,也为病虫害的滋生创造了有利条件。采用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这些因素受到限制,而且稀植也有助于水稻健康生长,提高产量。”
由于义安省气候恶劣,采用改进的 SRI 水稻种植模式也有助于提高水稻的抵抗力,限制自然灾害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干旱季节。
采用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进行插秧,每茬稻用种子0.6-0.7公斤,而传统方法则用种子2-2.5公斤;采用稀植栽培,每茬稻苗密度仅为1-2株,茬距约22厘米,行距约25厘米。因此,过去每茬稻田需要两次以上才能插秧,而采用此方法,插秧只需不到一次即可完成。 肥料方面,有机肥的用量可以和以往的施肥方式一样,但无机肥的用量减少20%,为农民节省了成本。 一茬作物只需浇水2-3次,即可满足水稻生长发育的需要。但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次施肥后,要让田间水分逐渐干涸,然后只需在3-4厘米的高度浇水即可。第二次施肥后,要让田间水分逐渐干涸,待水稻长出穗后再浇水。 |
冯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