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寻常”的义和学者的故事

叶清 May 20, 2022 17:50

(Baonghean.vn)——我从未参加过像《从性格到文风》新书发布会这样奇特的新书发布会。它就像一场感恩仪式,一场重逢,一场关于杰出教师、文学研究者和评论家黎泰风的共同座谈会……一切始于一种持续不断的情感,即使活动结束,这种情感也难以停止。

“不同”的老师

新书发布会“从个性到风格”活动现场百余人出席,大多是黎泰风老师的同事和学生。他们中,不乏事业有成、身居高位的学子,有的从政,有的当老师,有的当作家,有的当记者……他们最大的共同点,是对这本书的作者——黎泰风——的敬仰和爱慕。这份爱,无论南北,都能让他们牵挂故土;这份爱,即使素未谋面,也能让他们视彼此为一家亲;这份爱,即使各自忙碌,也能悉心照料活动的每一个细节……这份爱,如此之大,以至于当老师在台上打招呼时,台下的泪水便止不住地流下来。对他们来说,此刻看到老师站在这里,已经是一种幸福。

Dù đã ra trường nhiều chục năm nhưng những lứa học trò của thầy Lê Thái Phong vẫn thường xuyên thăm hỏi thầy. Ảnh:
尽管黎泰风先生已经毕业几十年了,但他的学生仍然经常来看望他。照片:阮道

在学生心中潘佩珠天才高中冯老师总是那位“瘦削的、书生气十足、侧着身子走在讲台上的老师”。他是一位教学风格奇特的老师,黑板上只有寥寥数语,很多时候只是转圈圈,每个转圈圈都是一种分析。他是一位在讲授感人至深的诗歌时,常常羞于掩饰泪水的老师。他是一位用心授课的老师,不接受空洞的文学课,也痛恨“读给学生抄”这种不治之症……正是这种奇特的教学风格,让学生们听得入迷,忘记了做笔记,课后他们留下来做文学课,不提问题,尽管他们很怕老师的责骂,但他们真的很喜欢跟他学习……

谈及黎泰风老师对文学的热爱,黎泰风的好友兼同事杜莱水副教授透露:“黎泰风老师对文学的热爱超越了传统的束缚,传承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如果黎泰风先生当初教得好,或许启动仪式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哽咽和泪水,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同事向他致敬,也不会有一代又一代留着双色头发的学生不远万里只为握住他的手……黎泰风先生不仅用文字教导,他本人就是一个榜样。阮友权老师在评价《黎泰风》时说道:“黎泰风先生具有儒家精神,充满艺术气息,并且拥有非常现代的思想和学识。最重要的是,没有一本书能够完整地描述他独特、充满人性、充满爱意、充实而精彩的一生。”

黎泰风先生在新书发布会上为读者签名。摄影:阮道

冯先生的“不同”人生,是一位敢于直言、无所畏惧的老师的人生,是一位尊重家庭价值观的丈夫的人生,是一位让学生以被称为“冯先生”为荣的老师的人生……

毕业四十载,太文生先生感慨道:“对黎泰风先生来说,教文学就是教人做人。我们做人,身上都带着老师的印记。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老师的教诲:‘人无完人,唯有自己。’”所以,全班三十多位同学,即使毕业近四十年,依然如故,无论贵贱贫富,彼此之间依然保持着亲近的感情。生活中,我们依然牢记老师教导的“官定论”(人死,棺材盖好,才能断定是非善恶),这样才能在看待人、处事上不至于糊涂,不至于草率。老师也鼓励我们要有个性地生活,有自己的角度和身份,而不是“把棱角磨得像大理石一样圆”(老师经常说的原话)。正因如此,在人生的诸多变迁中,我们依然保持着初心。我们自己,按照伦理道德生活,懂得尊重差异。”

昔日学生聆听敬爱老师分享心声时的感慨。图片:阮道

在“从个性到文采”项目启动仪式上,一位学生为黎泰风老师创作了一首诗。当这首诗朗诵出来时,台下的观众,眼眶再次湿润,哽咽之情难以抑制。诗的最后部分是这样的:

…“哦老师,这么多闪亮的眼睛

用孩子的目光仰望老师!

即使太阳落山了,太阳依然照耀!”

生命之书和永恒的价值观

这首诗的作者是阮士大先生。谈及他敬爱的老师,他说道:“在理论界还不怎么讨论诗学的时候,从1967年到1968年,他让学生深刻领悟艺术技巧,体会到形式之美和思想之美的精妙,启发学生以新的方式思考,发现文学作品中诸多意义领域,而不局限于课本的框架。他不怎么谈论伦理道德,但他的榜样作用,他对文学美的热爱,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学生。从事文学的人都以创造力闻名,从事政治或其他职业的人都坚定不移,道德纯洁。”

功勋教师黎泰风所著《从性格到文风》。摄影:Diep Thanh

《从性格到文风》这篇评论文章由三部分组成,是阮攸热爱文学、致力于教育事业的一生的结晶。第一部分收录了9篇关于阮攸的文章,描绘了一位伟大的民族诗人。第二部分收录了13篇关于其他著名乂安作家的文章,例如胡志明、春耀、张登勇等。阮世光... 第 3 部分包括 10 篇有关教育领域的文章,它们饱含着教育家和教育管理者的热情——这也是冯先生引以为豪的培养一代又一代学生的关键。

对冯先生而言,教师是“教人如何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人,“激发、启发并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和科学方法论”。他教导学生保持怀疑精神,懂得探索,敢于忧患,敢于“争论”、敢于打破常规……在启动仪式上,冯先生一代又一代的成功学生坦言,他们创作、写作、在报社工作、思考、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冯先生传授的学习方法和知识基础。这些基础丝毫没有过时或落伍,相反,它们让他们更加坚定,更加成熟。

同事和学生与黎泰风老师合影留念。摄影:阮道

“出国留学后,我惊讶地发现,我的准备非常充分,甚至比我的欧洲朋友们还要好。得益于老师赋予我的价值观,我能够冷静地思考时事,并基于永恒的价值观看待世界。在那个年代,在义安省,一位老师能做到这一点是难以想象的。对于那些没有幸运地跟随老师学习的人来说,他们可以通过书本获得这些宝贵的知识。因为,老师的书不仅仅是文字和文学,它是一整套自由主义思想体系和深刻的人生哲学。”——胡志明市自然资源与环境大学讲师陈氏玉花女士分享道。

专门培训高中文学教师的黎氏绍奇博士透露:“那一年上他的课,10个学生被要求回答一个问题,然后这10个学生互相讨论、争论,他很少说话。后来我才知道,在教育改革尚未实施的年代,这可以说是一部开创性的作品。冯先生的论文不仅对学生有用,也是研究人员、教师等可以借鉴的宝贵文献。”

黎泰风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价值观,如今正由他的学生传承给下一代。图片:叶青

阮友权老师回顾敬爱的同事的教育生涯,深受感动:“冯先生认为教师职业,特别是文学教学,是一个高尚的职业,他带着这种想法结束了自己的教学生涯,从此找到了自由、独立和快乐的“。

新书发布会上,黎泰风先生是发言最少的一位。发布会结束时,他满怀爱意,哽咽着说:“我感恩生活,不是因为没有不幸,而是因为我得到的幸福太多了。”黎泰风先生所说的幸福,或许只有真正的老师才能体会到。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不寻常”的义和学者的故事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