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山土地上的民歌
(Baonghean)——今天来到英山,不仅可以在雄伟的金仁峰下清晰地感受到祖国的变化,还可以沉浸在渭、夷民歌社流畅深沉的渭、夷民歌之中。尤其是石山乡,更是该县在渭、夷民歌发展运动中的典型代表。
安山县目前有2个省级民歌俱乐部和6个新成立的俱乐部。其中最活跃、最有活力、质量最高的是石山乡民歌俱乐部。最初,该公社成立了一个流动信息队,其任务是参与制定文化表演计划,为地方政治任务服务;为该地区和一些邻近地区人民服务。逐渐地,俱乐部成为安山县公社人民特别是邻近公社人民熟悉的场所和定期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场所。2010年,随着省政府出台在各县建立民歌俱乐部的政策,旨在发起一场民歌演奏和演唱运动,石山乡民歌俱乐部正式成立。
![]() |
石山乡维与岩民歌俱乐部的表演。 |
在老挝炎热的寒风中,我们来到了石山乡。眼前展现的是一片风景如画的土地,连绵起伏的丘陵和山脉点缀着冲积平原,肥沃的拉姆河两岸,一望无际的绿色稻田、玉米地、土豆和木薯田。这诗意的景色,也造就了这里人民浪漫的灵魂,他们拥有丰富的文学和艺术,能够编织出流畅而深情的民歌。刚到乡里,扩音器里就响起了民歌,我们越听,就越能清晰地听到俱乐部里创作者们创作的曲目。
在屋子中央铺开的席子上,俱乐部主席阮光统和成员们正热情高涨地唱着《乂安乡的灵魂闪耀》。俱乐部成员、现任石山公社人民委员会副主席、著名笛子演奏家阮文荣先生在与我们交谈时透露:俱乐部成立之初只有11名成员,大多数是中老年人。他们因为对家乡民歌的热爱而走到一起。维族和延族民歌演唱和演奏运动的初期非常艰难,因为乂静民歌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力不像现在这么大,新歌词也不多,人们也不太感兴趣。然而,凭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对民歌的热爱以及志愿服务精神(自作曲、自捐资金),俱乐部逐渐克服困难,发展壮大。
至今,俱乐部已有27名成员,年龄越来越小。最小的是黎娜(Le Na)、宋上(Song Thuong),今年11、12岁。最年长的今年已近80岁。然而,在俱乐部里,年龄从来都不是距离,大家齐聚一堂,有的演奏乐器,有的唱歌,有的创作新歌词……一切都是为了在音乐中传播开来。俱乐部不仅服务当地民众,还参加县、省组织的比赛和演出。从2011年至今,俱乐部多次参加义静围和剑岩民歌节,并荣获多项奖项和奖状;在省内外各县、市、镇以及公众中享有盛誉。
尤其是“浪迹天涯”、“快活村姑娘,安福男孩”、“奔向大海和岛屿”、“夫妻和谐”、“捐地建房……”等演出,已成为俱乐部的品牌,深深地印在了省内外民众的心中。俱乐部主任阮光统先生透露,在石山,家家户户都渴望唱民歌,每个村庄都渴望成立一个俱乐部。石山不仅艺术家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像阮先生这样的艺人也自费背上行囊,前往收集古老的民歌。他们甚至前往清章县和南丹县等地学习民歌演唱运动,学习如何成立俱乐部,并在当地推广民歌演唱。
谈及组建社团的经历,同时也是石山民歌社核心成员的英山镇中学教师黎克孝说:“最重要的是成员们要有激情、有热情,要愿意‘吃得下家饭,担得起全村人的责任’,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民歌、民歌传遍天下。”
告别石山乡民歌俱乐部时,我们深受当地民众对民歌的热爱所感动,并希望当局能尽快出台相关机制和政策,促进民歌俱乐部的蓬勃发展。如果义安省各地都能开展这样的民歌运动,那么这项代表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得到永世传承。
郑文富
(义安省民间遗产保护与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