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岸村水稻之父
近十年来,奇山县(Ky Son)Chieu Luu乡La Ngan村的克木族人的生活似乎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部分归功于Moong Bien Phong先生——克木族人称他为“水稻之父”——开创了水稻种植。
(Baonghean)-近十年来,奇山县(Ky Son)Chieu Luu乡La Ngan村的克木族人的生活似乎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部分归功于Moong Bien Phong先生——克木族人称他为“水稻之父”——开创了水稻种植。
冬末的一天,我回到拉岸村,再次见到蒙边卫(第一次见面已是近五年前)。我的第一印象是,连接7号国道通往村庄的近5公里长的道路,已经由国家铺设完成,车辆通行非常便捷。拉岸村如今建起了许多新房,也种满了新田。他语气依然像上次一样谦逊,但当我提起开垦土地、帮助贫困户养牛的故事时……他的故事变得生动起来……蒙边卫拿出一坛从森林里采摘的传统药酒。他说:“多亏了这坛药酒,我才有现在的健康。”
喝完酒,文边风回忆道:“在南方战场奋战了9年之后,1979年我退伍回乡,回到家乡九闾乡。那时,这里克木族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落后。”作为公社党委书记,在十多年的“在家吃饭、扛牢村”生活中,文边风积极动员、指挥、引导群众改变生产方式,不再过游牧生活,杜绝烧毁森林、刀耕火种,而是积极安居乐业,种植玉米、土豆、木薯,饲养水牛、奶牛、鸡、鸭……积极就地取材,保障生活。他还不断向群众宣传,破除陋习,共同维护村庄安宁。
1992年,他被奇山县政府任命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兼民运委员会主任。2006年退休后,他回到拉岸村,继续履行帮助族人的愿望。他说:“克木族人只知道种田。饿了就找木薯和野菜吃,但绝对不会种水稻。他们一年到头都到田里种玉米和水稻,种木薯才能维持生计。” 知道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很难改变,冯先生采取了“稳扎稳打”的策略——要想让大家种水稻,就得先开始种。只有大家能种,并且让大家看到水稻能给他们带来丰盛温暖的生活,大家才会愿意跟着种。但要种水稻,必须有平地和溪水。经过一段时间的勘察,Moong边防卫士发现村子前的荒地可以改造成梯田,用来生产珍珠。那就是溪仙梯田。这里的老人说,拉岸以前是泰国人的聚居地,溪仙梯田是泰国人生产水稻的地方。后来,由于洪水泛滥和灌溉水源不稳定,泰国人迁往别处定居。后来,克木人才来到这里定居,耕种土地,谋生。
冯先生开垦稻田。
于是,插秧工作开始了!他的妻子和四个儿女,一有闲暇,就扛着锄头,跟着他到田里去筑垸、锄草、平整土地、挖沟渠。经过一段时间的劳作和挥汗如雨,一公顷多的土地终于种上了水稻。他每年种两季,全家每年至少能收获5吨稻米。拉岸的克木族人见状,都夸他能干。但他仍然不高兴,因为村里还有很多人家吃不上稻米。他毫不犹豫地和妻儿商量,把家里辛辛苦苦得来的土地全部分给村里的贫困群众用于生产。之后,穆恩边防卫士决定只身前往普克道河谷扎营,继续开垦土地。有利的是,紧邻山谷的是溪仙,那里常年有水,但引水到池塘和田地却非常困难,因为水位低,流量小。于是,他动员全家和兄弟的劳动力,帮忙填土、挖沟引水……不一会儿,贫瘠的土地就变成了梯田,田地面积超过1公顷。但为了积极灌溉和调水,他倾尽所有,投资购买并安装了自来水管道系统,预算高达数亿越南盾。看到冯先生有田有鱼塘,家庭生活安定富足,村民们对他更加敬佩。
学习文边锋先生的做法,如今拉岸村不少户人家在溪田里开垦了一些土地。拉岸村村长文平家以前只有近1公顷的旱地,一年到头都不够吃。自从跟随文平先生开垦恢复了6亩地用于种植水稻后,每年都有剩余。许多户人家也因此买来锄头、铁锹,到溪田里开垦水稻。文平村长说:“到现在为止,拉岸村有5公顷水稻田。全村127户人家,大部分都种水稻。”
文边风还为一些特别困难的家庭当起了“接生婆”。文边风先生利用溪仙两岸草山的有利条件,投资养殖奶牛。等自家的牛群发展壮大后,他就送种牛去帮助这些困难户。他的帮扶政策是,牛生下第一窝后,种牛人可以享用,自己再养第二窝。等到那户人家也养上牛了,他再把母牛送去其他户继续饲养。到目前为止,他已经送种牛去帮助13户人家发展畜牧业,令人欣喜的是,其中有10户人家已经拥有了牛群。从冯先生那里得到牛的Moong Van Hai先生高兴地说:“以前我们家过得很艰难,常年缺粮。自从冯先生伸出援手,给了我们田地、牛,还教我们如何谋生,现在我们家不再缺粮了。从冯先生送的那头牛犊开始,我们家现在有了好几头牛。去年,我们家把牛犊卖了,修缮了房子,还买了一台电视机。我们非常感谢冯先生的恩情。” Luong Xen Thay、Moong Van Hoai、Chich Van Nghia……等家也因为冯先生送的牛而过上了好日子。
临别之际,Moong边防卫队表示,如果国家投资在溪隆县修建水坝,普道县和溪仙县的田地就能有充足的灌溉水,拉岸县的人民也能收获更多的稻米。溪隆县终年有水,但水位远低于田面,旱季灌溉用水不足。县政府已多次勘察,并承诺投资建设,但至今仍未见动工迹象。
尽管已年逾古稀,文边风依然在田间辛勤劳作,心中始终挂念着克木族人民。这位拉岸村水稻“父亲”的默默付出,帮助当地人民减轻了生活困难,为基山村的繁荣昌盛贡献着力量。
春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