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岸湿米的“父亲”
近十年来,奇山县昭柳乡拉岸村的克木族人的生活似乎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部分归功于蒙边峰先生开始种植水稻——克木族人称他为“水稻之父”。
(宝恒)近十年来,奇山县昭柳乡拉岸村的克木族人的生活似乎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部分归功于蒙边峰先生开始种植水稻——克木族人称他为“水稻之父”。
那是一个冬末的午后,我再次来到拉岸村,拜访了蒙边防卫士(上次见面已是五年前)。我的第一印象是,连接7号国道和村庄的近5公里长的道路已经由政府铺设完毕,车辆通行十分便利。拉岸村如今也多了许多新房和新开垦的田地。蒙边防卫士的语气依然像上次一样谦逊,但当我提起他开垦土地、帮助贫困家庭养牛的故事时……他的声音顿时变得生动起来……蒙边防卫士拿出了一罐从森林里采摘的传统药酒。他说:“我的身体这么好,全靠这罐药酒。”
喝完杯中的酒后,蒙边峰回忆道:“1979年,我在南方战场浴血奋战九年后退伍,回到家乡昭柳乡。那时,这里克木族人的生活依然艰辛落后。”作为乡委书记,蒙边峰十多年来“在家吃饭,扛着监狱和村庄”,积极动员、指导和引导村民改变生产方式,不再过游牧生活,不再为了刀耕火种而焚烧森林,而是主动定居下来,种植玉米、土豆、木薯,饲养水牛、牛、鸡、鸭等农作物,就地自给自足,保障生计。此外,他还不断宣传,劝导村民摒弃不良风俗,共同维护村庄的和平与安宁。
1992年,他被奇山县政府任命为组织委员会主席和群众动员委员会主席。2006年退休后,他回到拉岸村,继续帮助村民,实现他帮助村民的愿望。他说:“克木族人只会种地。饿了就找木薯和野菜充饥,根本不种水稻。一年到头,他们下地种玉米、水稻,再种些木薯勉强糊口。” 冯先生深知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很难,于是采取了“稳扎稳打才能赢”的策略——如果他想让村民们种水稻,就必须自己先下手为强。只有当他们能够种水稻,并且看到水稻能给他们带来丰盛温暖的生活时,他们才会愿意效仿。但是,要种水稻,必须要有平坦的土地和溪流的水源。经过一段时间的勘察,边防卫士蒙(Moong)发现村前的荒地可以改造成梯田,用来种植珍珠。那片田地就是溪田(Khe Tien)。当地的老人说,拉岸(La Ngan)以前是泰国人的居住地,溪田是他们种植水稻的地方。后来,由于洪水泛滥和灌溉水源不稳定,泰国人迁徙到别处定居。之后,克木族人才来到这里定居,耕种土地,以此为生。
Phong先生开垦了稻田。
于是,插秧工作开始了!他的四个孩子和妻子,只要农活之余有空,就会扛着锄头,跟着他下地筑堤、除草、平整土地、挖灌溉沟。经过一段时间的辛勤劳作,超过一公顷的土地种上了水稻。他每年种两季,每年至少能收获五吨稻米。拉岸村的克木族人看到这一切,都称赞他的才能。但他仍然不满足,因为村里还有很多人吃不饱饭。他毫不犹豫地和妻子儿女商量,决定把全家辛勤耕耘得来的土地全部分给村里的穷人耕种。之后,蒙边防军决定独自前往普道山谷扎营,继续开垦土地。优势在于,山谷旁边就是溪田,那里常年流水不断,但由于水位低、流量小,引水入塘和入田十分困难。因此,他动员全家和兄弟们的劳动力,帮助填平土地,挖沟引水入田……很快,这片荒地就变成了梯田,稻田面积超过1公顷。然而,为了积极有效地灌溉和调节水资源,他倾尽所有,斥资数亿越南盾购置了一套输水管道系统。看到冯先生拥有了田地和鱼塘,家境稳定富裕,村民们更加敬佩他了。
学习了蒙边峰先生的方法后,拉岸村的许多家庭现在都在溪田田开垦了一些土地。拉岸村村长蒙文平一家以前只有不到1公顷的旱地,一年四季都吃不饱水稻。自从跟随峰先生开垦了6亩地用于水稻种植后,每年都有水稻盈余。因此,许多家庭也购买了锄头和铁锹,前往溪田田开垦土地。村长平说:目前,拉岸村已有5公顷水稻种植面积。全村共有127户人家,大部分都种植了水稻。
蒙边峰先生也是一位帮助困境家庭的“助产士”。他利用溪田两岸的草坡,投资养牛。当自家牛群发展壮大后,他便开始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家庭,把种牛送到他们那里饲养。他的扶持政策是:母牛产下第一胎后,饲养者可以享用,而他则拿走第二胎。等到这户人家有了自己的牛要养,他就把母牛带走,继续送到其他家庭饲养。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帮助13户家庭发展畜牧业,其中10户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牛群。从冯先生那里得到牛的蒙文海先生高兴地说:“以前我们家生活很艰难,一年到头都缺粮,但自从冯先生帮助我们,给了我们田地、牛,还教我们如何谋生之后,我们家就再也不缺粮食了。从冯先生送给我们的小牛开始,我们家现在已经有好几头牛了。去年,我们把小牛卖了,用来修缮房子和买电视。我们非常感谢冯先生的善举。” 梁森泰、蒙文怀、志文义等家也因为冯先生赠送的牛而生活轻松了不少。
临别之际,蒙边防警卫表达了他的愿望:如果国家投资在溪隆修建水坝,普道和溪田的稻田就能获得充足的灌溉水源,拉岸的百姓也能收获更多稻米。溪隆常年流水不断,但水位远低于田地,旱季灌溉用水不足。县政府曾多次勘察并承诺投资修建,但至今仍未见任何动工迹象。
尽管已年过七旬,蒙边峰依然辛勤耕耘田间,心中始终牵挂着克木族人民。这位拉岸水稻之父默默奉献,帮助当地人民减轻生活艰辛,日复一日地为奇山村的建设和繁荣贡献力量。
宣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