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养蒙牛——摆脱贫困的可持续途径

October 28, 2013 14:06

(Baonghean)-近年来,在偏远的奇山县,种植业和畜牧业模式层出不穷,但真正得到广泛推广和推广的却寥寥无几。原因在于,这些新模式并不适合少数民族的生产实践、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气候条件。只有本地的作物和畜牧业才是可持续的,而蒙牛是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牲畜。可以说,饲养蒙牛为该偏远地区持续消除饥饿和减贫做出了有效贡献。

奇山的蒙牛群在蒙族聚居的乡镇大量饲养,例如纳诺伊、西山、芒隆、火土、杜梅等地。因此,人们称这种牛为蒙牛或乌牛。蒙牛的外形与黄牛截然不同,头较大,肩宽,胸部深而宽,腿大而直,体型高大匀称,皮毛呈丝滑的黄色或棕色,成年公牛体重在300至400公斤之间。

Đàn bò Mông của gia đình ông Lương Phò Tâm ở bản Hạt Tà Vén, xã Keng Đu.
位于 Keng Du 公社 Hat Ta Ven 村的 Luong Pho Tam 先生家的蒙牛。

在会图乡,提起蒙族养牛的故事,大家都会夸耀自己家在山里养了多少头牛。蒙族的养牛故事,也有着只有高原人才知道的秘密。

帕色村的古巴楚先生说:家里只有两口子,一个小孩,但家里的牛群一直有10多头。这里的人养牛都是散养的,但放牧集中在各个村落区域。这里的蒙族人的经验是,每家至少饲养2头种牛和一些公牛用于肉食销售。对于牛犊,3-4岁以后就被带回圈养,不允许走远,一直养到足够大就可以出售。因为公牛经常离开牛群很远,如果放生,很容易丢失。蒙族牛体型大,容易饲养,不易感染疾病,肉质鲜美,有的公牛体重超过400公斤,售价超过4000万越南盾。褚先生家每年都会卖掉一两头牛,卖牛的钱一部分用来购买生活用品,一部分用来买牛养。就这样,他家的牛群一直都有十几头。靠着饲养本地牛,他家的生活逐渐稳定下来。

在景都乡的哈达文村,有一户名叫梁普谭(Luong Pho Tam)的村民。他虽然是克木人,但多年来一直投资饲养蒙族牛,经济效益很高。在距离村庄近7公里的南多溪流域,谭先生除了挖池塘养鱼、开垦稻田外,还建了一个牛棚养牛。他养成了每天下午把牛叫回家喂盐,然后把它们关在牛棚里的习惯。因此,他家的牛很少走失,还能监测疾病,牛群增长很快,每年都有牛出售。

会图乡现有818户,其中778户为苗族。会图乡人民委员会主席武琼迪亚先生表示:“这里地势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具备饲养奶牛的条件。目前,该乡奶牛存栏3087头,比去年增加了100多头。长期以来,这里的人们把养牛作为家庭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每个月都有经纪人的车辆来到这里收购奶牛,然后运往其他地方消费。”

然而,当地养牛仍面临诸多困难。虽然一些家庭懂得利用园地种植草料,但他们主要依靠牧场、天然树木和散养放牧,这影响了牛群的生长,也难以预防牲畜疾病。市场上的收购价格不稳定,经常被中间商压低。此外,许多家庭不注重品种选择,导致牛体重偏轻,卖不出好价钱。

目前,奇山县的牛群总数接近4.3万头(是全县牛群总数最多的县)。迄今为止,在国家的支持下,全县各族人民已种植了750公顷的象草(VA06),用于饲养水牛和奶牛。

蒙族自治县农业厅厅长阮廷智表示,该地区没有牛屠宰场,当地个体户屠宰牛的数量也很少,因此每年销往市场的牛主要运往岘港和胡志明市消费。在买卖和运输过程中,牲畜疾病的防控难度较大。蒙族牛养殖是适合蒙族人民的经济发展方向,对消除饥饿、扶贫工作做出有效贡献,科技厅科技成果应用中心近期实施了“应用科技成果在芒龙乡培育地方黄牛品种(蒙牛)”科研项目。该项目将帮助蒙族人民有效选育良种牛,预防牛群疾病,提高养殖户的收入。

春黄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饲养蒙牛——摆脱贫困的可持续途径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