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时期的“士兵素质”
(Baonghean.vn)——一位老兵曾吐露心声:“每当想到牺牲的战友,我突然觉得自己的存在很荒谬。”
巧合的是,一年一度的荣军烈士纪念日恰逢农历七月——细雨蒙蒙的月份,生者怀念逝者,怀念逝者。这连接了两个不同的时间段。
或许正因如此,在缅怀英烈和伤残军人之际,他们的家人更加思念他们。媒体上,不断响起旋律和凄美的诗歌,讲述着那些为了国家胜利而牺牲或留下残肢的人们的故事。“三次送别儿女,两次默默流泪/兄弟们没有回来,我独自默默”……一位老兵曾倾诉:“每当想起牺牲的战友,我突然觉得自己的存在很荒谬。”
一个拥有3000座烈士陵园的国家,一个“从摇篮里诞生,上午挡风雨,下午挡火烧”的国家,战胜了无数场生存之战,感恩与缅怀永远延续。
这座全国最大的城市——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的战场——被称为“爱之城”,部分原因就在于这份感恩之心。因此,许多烈士陵园一年四季都有人前来瞻仰,而不仅仅是在7月27日。许多人也注意到,去陵园祭拜并不感到阴冷;一些陵园甚至被改造成公园,年轻人来此聊天、玩耍,甚至野餐、拍婚纱照……
笔直的坟墓旁,年轻人的笑容与鲜艳的鲜花交相辉映。是什么让他们想要来到墓地,表达他们的喜悦?美丽的风景?到处都是美丽的景色。祈求烈士的祝福?或许是一部分,但对于那些没有吃饱、没有牵挂的人来说,这份动力真的那么伟大吗?换个说法,今天的年轻人偶然在逝去的年轻人身上找到了共鸣。青春的共鸣,热血的共鸣,为了理想燃烧自我的本能的共鸣。
我们常常怀着感恩和怀念的心情期盼着烈士纪念日的到来,但或许这个节日还有另一层意义,那就是让我们回归祖先,深刻理解祖先的活力,感受祖先的生机。
如果说越南人民多次被比作面临艰难挑战的士兵,那么连接几代人的无形而又强大的纽带就是“军人精神”。军人精神就是勇气,就是铁一般的克服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创新的精神,就是直面挑战的精神。
正因如此,1999年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才引发了如此强烈的关注。保尔·柯察金——这位遥远战争年代的理想偶像和非凡的意志力,成为新时期许多国家年轻人的榜样。
笔者曾听说过一位不幸濒临破产的女商人。她不堪偿还债务和养活数千名工人的压力,一度想要放弃。她的父亲是一位双目失明的战争伤残人士,父亲并没有给她太多建议,只是让她用黑色绷带蒙住眼睛,想办法爬到一栋楼的十楼。几分钟的盲人生活让她清醒过来,冷静下来,一步步地重振了生意。
在这位盲人战争伤残人士的家庭,以及许多其他家庭中,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的故事,或许不仅仅是关于失去与怀念,更关乎战胜一切挑战的勇气。在这样的时代,或许更需要唤醒并努力践行那份“军人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