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在家乡致富

September 10, 2015 15:56

(Baonghean)——凭借年轻人的意志,顺山乡(Do Luong)第 7 村的年轻人陈友德 (Tran Huu Duc) 坚持不懈地实现了他的梦想,那就是在自己的家乡致富。

从46号公路蜿蜒穿过尘土飞扬的道路,深入山丘深处……宁静的景色突然被野鸭的喧闹声、绿树下追逐的鸡群打破……迎接我们的是身穿绿色团服的青年男女,当杜良县团委书记阮德良先生介绍时,我们知道,眼前这位面容和身材都很年轻的人,就是这座荒山上价值上亿的农场的主人。

Đoàn viên Trần Hữu Đức (thứ hai, phải sang) giới thiệu   mô hình sản xuất với cán bộ Trung ương Đoàn.
青年团委员陈友德(右二)向中央青年团干部介绍生产模式。

陈友德出生于1987年的一个农民家庭,感触父母常年在田间辛勤劳作,但除了温饱之外,其他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因此高中毕业后,他没有像同龄人一样考大学,而是选择了“南下”的道路,渴望立刻挣钱,帮助父母抚养弟弟妹妹读书。在异乡的生活充满艰辛,陈友德每个月都积蓄不多。一次,他经营着摊位累得筋疲力尽,便在平阳一家养鸡卖鸡的路边咖啡馆停下脚步,突然想到,家乡地大物博,如果像这样进行散养,一定能取得不错的效果。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思考,在电子报纸上查找养鸡的信息,他最终决定回到家乡,实现自己的愿望。回到家乡,德用父母承包的近3公顷林地,加上在平阳打工5年的积蓄,加上贷款,建起了农场,养起了第一批500只散养鸡。养了4个月,这批鸡就盈利3000万越南盾,德欣喜若狂,又投资养了第二批1500只鸡。可惜的是,这一次,1500只鸡染上了疫病,不得不全部销毁。

德没有灰心,决心重新开始。经过日夜不停地寻找信息,他借了钱,家人获得了1亿越南盾,用于投资饲养20对豪猪。养豪猪的利润不够,德决定重新开始养鸡。他上网查找信息,找到大型养鸡场的地址,收拾行囊前往北江省,辗转多家养鸡场学习养鸡技术。想到“一只鸟”不可能起步,德又去了宁平省菊芳国家公园学习并实践养孔雀的计划。在那里,有人建议他养野鸭……那次旅行,德带回了10只野鸭回家乡尝试饲养,并通过菊芳国家公园的人脉,在河内建立了稳定的市场,用卡车把货发了出去,餐馆也自动把钱打到了他的账户上。之后,他把每个笼子都运到城里去卖。Vinh,到目前为止,你已经和一些餐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怀着“输掉这局,再赢一局”的决心,陈友德在家乡不断培育致富的决心。回到家乡五年后(2009-2015),至今,陈友德的农场每年出售约1.8万至2万只散养鸡、7000只肉鸭和5000只鸭仔,并挖了1500平方米的鱼塘。陈友德分享道:“由于农场采用散养模式,不需要太多劳动力,只有陈友德夫妇、两名雇工和父母帮忙。打扫鸡舍、打疫苗等,每天还会多雇3-4名工人,工作5-7天,从而降低了成本。从2013年至今,扣除各项开支后,他们家每年的收入约为6亿至7亿越南盾。”目前,在近3公顷的山丘上,陈友德种植了4000棵4年生的红木和紫檀树,大约10年后,这些山丘的收入将达到数十亿越南盾。谈及自己的计划,陈友德说:“我刚刚又买下了相邻的一座7公顷的山丘,利用区里对水牛和10头以上奶牛养殖模式每头1000万越南盾的无息贷款扶持政策,近期我将聘请一名农业工程师和少量工人,组织种植草坪,并开办一个规模为100到150头的肉牛养殖场……”

杜良郡青年联盟书记阮德良先生分享道,陈友德除了擅长经商之外,目前还积极参与当地青年联盟活动,加入郡青年商业俱乐部。陈友德的经商经验、克服困难的意志和目前取得的成就,已成为郡内众多联盟成员和青年学习的榜样,他们纷纷效仿,学习和树立克服困难、在家乡致富的决心。凭借所取得的成果,陈友德于2015年作为全国农村青年典型获得胡志明共青团中央授予的“梁廷槽奖”;于2012年至2014年期间,因其在农民生产竞赛和创业运动中做出的贡献,获得乂安省人民委员会颁发的奖状;被省青年联盟评为50名优秀青年典型之一,并荣获其他诸多奖项……

文章和照片:梅花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立志在家乡致富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