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灵——文化的故乡
(Baonghean)- 位于林河右岸,靠近罗镇中心的志灵村(Thanh Chuong 县武烈乡)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拥有勤奋好学和革命的传统。这里至今仍保留着榕树、渡口、公社院落——这些古村落的典型面貌……
志灵村是潘达的故乡。潘达是15世纪一位才华横溢、爱国心极强的年轻将领。潘达成长于明朝入侵时期,加入了黎利的军队。他被任命为统帅,辗转“左右”,与军队并肩作战,在波当、茶兰、前化、平五等地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在林江左岸与敌军的战斗中,他身负重伤,被战马带到武烈,18岁时便咽下了最后一口气。鉴于潘达在抗击明朝侵略者、解放祖国的战争中的巨大功绩,黎朝下令在他的家乡建造白马庙来祭祀他,当地人称之为“富内”——义安省四大最美寺庙之一。
![]() |
Vo Liet 公共住宅。 |
村子中央是志灵庙,又称富义庙,供奉潘达父母和将军,是村里的守护神。据老人们说,志灵庙昔日规模宏大,占地数公顷。从外往里走,经过两根大象柱,拱形大门,门内有文武官员,粉色和白色的骏马站岗,便到了正殿。下殿,上殿,每间房子都有3个房间。穿过右手边的半墙是夫妻房,房前是5个房间的公屋,村里的人每次举行仪式都会聚集在这里。如今,旧庙内房屋已全部住满,唯一残存的古建筑是嗣德年间修建的拱形大门。时隔多年,只剩下些许痕迹,这座供奉潘达父母的庙宇于2012年由当地政府和民众共同修复。
义宫门前,主路旁,有一棵百年老榕树。虽然饱经风雨摧残,如今已不再茂盛,但这棵古榕树依然见证着这片乡村的沧桑变迁。榕树旁是通往村庄的大门——富码头,通往拉姆河。对于志灵村的村民来说,榕树、码头和集体院落,都是熟悉的景象,它们已深入人心,成为每个人的回忆。
从宫门出发,沿着通往村田的道路,便是武烈社的所在地。该社由学士黄政柱于1859年开始建造,用于祭祀村里的守护神(潘达)、孔子和祖先。社的建筑风格雄伟壮观,穿过正门,可见前、后、左、右四座建筑,呈“khau”字形封闭。后社共有7间重檐歇山顶的房屋,8层气势恢宏。社院前有两排碑房,竖立着6块大石碑,上面镌刻着汉字,记录了从黎朝到阮朝,武烈社455名通过科举考试(学士、学士、博士和副科长)的子弟的名字。 155年来,武烈公社不仅是村社集体祭祀和活动的场所,也是许多历史事件的见证者:潘佩珠、阮生色、邓阮珍等爱国学者的聚会场所;1930-1931年运动中的革命指挥部;武烈公社党支部改组的地方;八月革命后县政府的指挥部;1947年第四区联党委员会代表大会召开地,阮志成将军和阮山少将出席;武元甲将军于1986年视察过的地方……武烈公所于1988年被国家认定为国家历史文化遗迹,并经过修复、装饰,规模宽敞,不愧为本县的文化中心,保留了青章族人民勤奋好学、革命的传统。
村里有一座始建于阮朝时期的孙氏宗祠,因其子孙后代对祖国和国家做出过巨大贡献而闻名,如罗川先生、孙德进先生、革命家孙光披、孙氏桂、孙嘉忠等。目前,宗祠内仍保存着两块阮朝敕令;两块古代石碑,由先辈弟子于嗣德二十八年(1875年)雕刻,记录着孙氏宗祠教师在教育人民方面的功绩。孙氏宗祠于2012年被列为省级历史遗迹。
来到武烈,游走志灵园,每一步都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望着青苔覆盖的古老府门,聆听着几百年前旧景旧人的怀念。在不断涌现的新貌中,这里依然保留着昔日“榕树、渡口、大院”的韵味,回荡着“三十鼓”的悠扬声,永远让子孙后代铭记这份骄傲,延续着英雄的苏维埃祖国的传统。
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