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族笛子
(Baonghean)-在蒙古族文化传统中,堪布是神圣的物件,连接着热恋中的年轻男女的灵魂,连接着人间与精神世界。在节日里,以及送别亡灵时,堪布的声音总是伴随着人们……
![]() |
先生和 Cho Thai 演奏孟笛。 |
乂安省西部的绝大多数蒙族人居住在祥阳县(Tuong Duong)和桂风县(Que Phong)的高山地带,其中最多的人口仍然居住在启山县(Ky Son)。这片高地地区的蒙族人主要居住在芒隆乡(Muong Long)、杜梅乡(Dooc May)、那莱乡(Na Loi)、芒艾乡(Muong Ai)、芒蒂乡(Muong Tip)、那诺乡(Na Ngoi)和南坎乡(Nam Can)。这些乡的蒙族人几乎都是纯种蒙族,以氏族聚居。每个村庄只有一个或几个氏族。大多数蒙族氏族仍然保留着独特的习俗。在乂安省的蒙族村庄里,坎族人的声音依然耳熟能详。
我们等到天黑才见到南坎村(南坎乡-奇山)最棒的排箫演奏家。和其他勤劳的苗族人一样,瓦卓泰先生整天都在田野和森林里劳作。今天下午,他把水牛和奶牛赶到森林里吃草,还带回了一筐草,供牲畜晚上吃。有人问:“你们为什么这么晚回家?”他立刻回答:“只有干活才能吃饭。我们只有一头水牛,它也要吃东西,所以我们就带了一筐草回来……”他知道我们问的是排箫的事,便放下筐子,立刻说:“我有三把排箫,晚上吹,早上起床也吹,叫醒村民们去干活。”他是一位退休的公社干部,生活作风也堪称典范。他正忙着生炉子呢。不一会儿,房子亮了起来。他的妻子也去森林里过夜,寻找药草卖给商贩。他必须照顾家里的一切。这对蒙族男人来说很正常。他们无论在什么工作、什么情况下,总是勤劳的。
有了火,房子暖和了一些。等米饭煮好的时候,瓦祖泰先生讲起了排箫的故事:从前,有六个兄弟,他们成了孤儿。没人抚养他们,所以他们不得不离开村庄。后来,当他们再次见面时,彼此都听不懂对方的语言。他们一起用六根竹管编了一支排箫。最大最短的竹管象征着长兄,最小最长的竹管象征着最小的弟弟。排箫的笛声帮助他们回忆起童年的时光,并互相交谈……
上述故事与安沛苗族的苗笛传说略有不同。泰先生说,在村里,男孩长大后必须会吹笛。会吹笛子、会跳舞的人会受到村里老人的尊敬,女孩们也会爱戴。不会吹笛子的人,即使长大了,也会被认为不成熟。每个家族里都有几位擅长吹笛子的人。他们年老后,有义务将笛声传授给下一代,让笛声永不被遗忘。有些家族规模较小,人口较少,如果没有人会吹笛子,就必须到其他家族去学习。他们通常需要先用银子付给老师“学费”,之后再付现金。苗族人认为,到别的家族去学习是耻辱,所以每个家族里都有擅长吹笛子的人。在南坎村,刘家只有几户人家,但村里还有一个叫刘诺旭的,今年四十多岁了,笛子吹得一手好笛,是村里数一数二的。
蒙族男孩十五六岁就开始跟着老师学笛子了。蒙族笛子看似简单,只有六根竹管夹在一个木模里。谁都能吹,但要吹出合适的旋律,还得学习。聪明的学几个月,慢的学半年,甚至一年。然后大家都会吹了,因为他们都想在心仪的姑娘家附近,拿着笛子吹。诺旭先生继续说道:“刚学会吹笛子的时候,我兴奋极了。我一直想把它带在身边,哪怕是在山里。但最棒的,还是能去心仪的姑娘家,吹到半夜,再回家睡觉!”泰先生谈起自己的青春岁月:“以前,父亲忙于抗敌。22岁那年,美军退伍,他便学着吹笛子,想娶个媳妇。” 那时,他只学了几个春秋,便会吹几支笛子。年底,他从部队归来。到了农历十一月的蒙历新年,他已经和心仪的姑娘结婚,并把她介绍给了父母。从此,他便一心一意地照顾着自己的小家和孩子。后来,他当上了村干部,又当上了公社干部,但他从未放弃过排箫。每天两次,家的角落里,泰先生的排箫声依然在傍晚和清晨响起……
“那你教过多少学生?”我问。泰先生呵呵一笑:“很多啊,哪能数得清?村里这边的年轻人可是土生土长的,好几十代人了,他们经常来找我,让我教他们吹笛子!”不过,看到现在孩子们吹笛子的速度比以前慢了,他也有些意外。他说,我们不得不同情这些孩子,他们现在上学、工作、下地都要操心,哪有时间学笛子?再说,现在的女孩子,就喜欢衬衫前别着笔(当干部)的男孩子。
然而,春日里,沿着村道,在空旷的田野上,蒙族的少男少女们依然会约会外出。少男少女们会举行抛箫节。人们成群结队地站着,随着排箫翩翩起舞,然后唱起动听的歌谣。春日过后,男孩们会带着心仪的女孩回家,向父母道贺。春节过后,蒙族人会举办一年中最多的婚礼。
堪布的声音不仅在节日期间响起,在送人升天时也会响起。老人去世后,会选择一位堪布来送他升天。升天的亡灵不再懂人话,只能听从堪布的指引。堪布会请亡灵吃早饭、午饭、晚饭,然后休息。第二天,堪布会引导亡灵回到祖先身边。没有堪布,亡灵就无法辨认升天的路,葬礼也就无法完成。在几十年的堪布演奏生涯中,泰先生被许多人选为葬礼上的堪布。他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不知道以后,我还能不能选一位演奏得好的来送我升天?现在的孩子,事情都忙得不可开交,就没怎么好好学习堪布了!”
夜幕降临,我们告别了泰先生,回到老巴姆老师家过夜。他的笛声在山坡上回荡,伴随着我们每一步的脚步。在村里,泰先生吹笛子吹得一手好笛,但他不会做笛子。如今,村民们的笛子都得从老挝运来的商贩手里买。他们偶尔会提着篮子走遍村子,挨家挨户地推销。每支笛子的价格在150万到300万越南盾之间。许多村民至今仍将笛子视为家中必需品,即使价格不菲,他们仍会花钱购买。仅在瓦祖泰先生家,就有3支不同大小的笛子。他说,笛子越大,声音传得越远,吹笛子需要很大的力气。
在南坎村,只有瓦鲁阿·波先生还记得如何制作蒙族烟斗。通常,只有铁匠才会制作蒙族烟斗。波先生曾经是村里一位优秀的铁匠。十多年来,他的视力一直不好,所以放弃了铁匠生涯。他解释说,只有铁匠才能制作烟斗,因为每根烟斗都有一片薄薄的铜片,用来发出声音。最大的烟斗有三片铜片,一片是紫铜,一片是黄铜,一片是镀银铜。这些铜片决定了烟斗的质量,所以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铁匠才能铸造出一片发出标准声音的铜片……
在南坎村,仍有年轻人热爱排箫。18岁的瓦巴古(Va Ba Cu)已经学习排箫5年了。他目前是公社艺术团参加启山县民族文体节的青年团员之一。22岁的瓦巴里(Va Ba Ly)说:“我还在学排箫,已经会一点了。” 里还补充说,如今村里的女孩并非只喜欢干部。南坎村的蒙族姑娘依然喜欢会吹排箫、会跳舞的男孩!
文章和照片:Huu 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