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曹文帝的自行车
(Baonghean)-奠边府战役时,一辆自行车可驮运100至250公斤物资,但清化搬运队高文娣先生一次驮运320公斤物资,大家都敬佩他,称他为“自行车搬运高手”。
凭借着“铜墙铁壁”的军事经验和现代化的战争手段,法国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1954年5月7日的惨痛后果,更想不到在越南还有赤脚赤肩的人们默默地创造着奇迹,他们就是日夜辛勤地将物资运送到前线的“驮妇和搬运工”。尤其是来自清义静后方的数万同胞,他们满怀热情地投入劳动,运送物资,为数百公里之外的奠边府前线提供后勤保障,做出了巨大贡献。
![]() |
在道路条件艰苦、交通工具匮乏、敌人猛烈攻击的情况下,他们凭借简陋的自行车,不断创造运送100至250公斤物资的纪录。其中,清化搬运部队高文娣先生,一次运送物资就高达320公斤,受到人们的敬佩和赞誉,被称为“搬运车大师”。目前,他的那辆搬运车被保存在第四军区博物馆,生动地展现了奠边府搬运工们不畏艰难险阻、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以及他们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与前线民兵车队的其他车辆一样,高文娣的自行车也加固了车架、车圈和车把。车身上还加装了一根横杆,最多可承载200公斤大米。辐条也进行了加固,以增强自行车的耐用性和强度。自行车前部安装了一节长竹子作为车把,另一节较短的竹子则用于平衡和刹车。凭借这一创新设计,自行车的载重量比人扛的自行车提高了10到20倍。
为了将物资运送到前线,搬运工们骑着自行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下设多个排,每个排有30到40人和车辆,其中包括一辆运送备件的车辆。通往前线的道路大多是新开辟的,陡峭狭窄,没有路灯,前面的人必须挂一块小白布,以便后面的人看路。
由于长途跋涉穿越野外和有毒的森林,几乎每个人都患上了疟疾,更不用说由于道路湿滑、山口陡峭和炸弹而受伤,但高文娣先生与裴信先生(清化搬运工部队成员,曾两次荣获胡伯伯勋章和三级军功勋章)商量,鼓励他的兄弟们克服一切困难。
“多载、快行”的竞赛运动在整个路线上越来越广泛地展开,激励着每个人奋力拼搏。有些路段陡峭得甚至上级规定每辆车只能装载60公斤大米、粮食、药品,甚至炮弹,但战士们仍然决心至少驮100公斤,迅速将物资运送到前线。凭借着这份决心,高文娣创造了每趟驮320公斤的纪录。此外,还有马文胜(来自富寿省的劳工),每趟驮270公斤……
黎笋总书记在评价奠边府战役后方的作用时强调:“没有青义静,就没有奠边府战役,就没有抗法战争的胜利”。
仅在第四次跨区作战中,主要是清义静地区,就动员了25万民工和1.1万多辆自行车,为战场运送了1.5万吨大米和400多吨粮食。而像高文娣这样只懂得耕作的农民,凭借当时农民手中的简陋自行车这一宝贵工具,成为了真正的战士,为奠边府大捷——那段传奇的“黄金史”——做出了贡献。
清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