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社会经济发展政策支持义安省高地的畜牧业发展。
在国家少数民族和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规划(2021-2030年)下属子项目4“畜牧业发展支持”的支持下,西义安省许多村庄的面貌正逐渐发生变化。这些最初的小规模试点项目为商业化畜牧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为高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动力。
政策“杠杆作用”带来丰收

两年前,在4号子项目提供的50只鸡的支持下,惠图乡胡恩溪村的何巴龙先生开始饲养黑鸡。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鸡群茁壮成长,如今已超过300只。“黑鸡是自然放养的,喂玉米、麸皮和野生草药,所以肉质紧实,售价也高,每公斤18万至22万越南盾。多亏了这种模式,我家再也不用为贫困担忧了。”龙先生分享道,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
基于这一成功,黑鸡养殖模式同步推广到其他许多地区。在纳利县,省农民协会协调在纳康村和纳利村的三户人家推广以生物安全为导向的商业化黑鸡养殖。每户人家都获得了鸡种、饲料、疫苗、生物制品和技术培训。由于严格遵守流程,鸡群成活率达到96%,出售的鸡只重量为1.6-2公斤/只,远高于传统养殖方式。“以前人们养鸡都是凭经验,损失率很高。经过培训后,人们改变了习惯,学会了如何清理鸡舍、定期接种疫苗,效果显著。”纳利乡农民协会副会长薇花女士说道。

同样得益于这项支持,在义庆乡,养羊模式正为许多家庭开辟新的经济发展方向。何志清先生和张氏珠女士一家是首批获得三只种羊的农户之一,他们将开始饲养羊群。技术人员定期到访,指导羊群的饲养和疾病预防,因此羊群长势良好,现在已经繁衍到第二代了。“养羊很容易,技术也不复杂,饲料主要来自自家菜园或放养在山坡上,所以成本很低。羊群长得快,也很健康,这给家里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张氏珠女士兴奋地说。
目前,肉用山羊养殖业在朗农县蓬勃发展。迄今为止,已有数十户家庭获得扶持开展山羊养殖,所有羊群都生长良好,为他们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许多原本贫困的家庭如今已摆脱贫困,逐步掌握了自己的生计。

在谭泰乡,政策杠杆通过本土黑猪养殖模式得以体现。2023年,包括索南村的薇氏绒女士在内的45户农户获得了仔猪补贴。她最初购买了10头仔猪,5个月后售出了第一批,收回了成本并重新开始养殖。“现在我的猪圈里有16头猪,包括母猪和小猪。黑猪易于饲养,吃麸皮和野菜,生长迅速,肉质鲜美,所以很容易卖出去。”绒女士兴奋地说。这种模式不仅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还帮助人们充分利用农业副产品,降低了养殖成本。
扶持型畜牧业模式正在助力义安高原地区的复兴。尽管规模尚小,但这些模式激发了人们的进取精神,改变了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使他们从沿袭传统、顺应自然的放牧模式,转变为掌握技术、主动预防疾病、精心维护畜舍。这些变化清晰地证明了政策杠杆的有效性,为高原地区人民开辟了一条可持续生计之路。
创造生计,迈向可持续减贫

从最初的试点模式来看,第四子项目的成效正在向义安省的许多山区推广。当地居民不仅获得了更多生计,而且逐渐形成了商品生产的思维模式,懂得如何将商品生产与消费联系起来,并为当地特色产品打造品牌。
在桂峰乡,光文忠先生是扩大本地鸡养殖规模的先驱之一。起初,他只养了一小群鸡。看到效果后,他大胆投资建造了更多鸡舍,并开始同时养殖不同品种的鸡。“目前,我养了1500多只鸡,其中500只肉鸡和1000只蛋鸡。我在鸡舍周围种植肉桂叶,既能消除异味,又能为鸡提供饮用水。这种模式清洁、高效,而且收入可观。”光文忠先生分享道。
根据《国家1719目标规划实施五年报告》,义安省已支持216个生产发展和生计多元化项目,惠及9810户家庭。得益于此,少数民族和山区贫困率较2021年下降15.57%,年均下降近4%。该地区人均年收入已超过3800万越南盾,这在义安省西部地区曾是许多家庭难以企及的数字。

义安西部地区畜牧业潜力巨大,尤其适合养殖黑猪、山鸡和湖鱼等特色品种。然而,由于生产规模小,其全部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子项目4帮助当地居民获取技术,以商品为导向组织生产,构建价值链,并致力于开发典型的有机农产品。这是向高原地区可持续减贫和经济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
子项目 4 的初步成效不仅体现在摆脱贫困的家庭数量上,还体现在人们向上流动的信念和愿望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