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和人文价值何在?
(Baonghean)——每个社会都有其价值观和标准来衡量社区成员。随着社会的发展……
(宝贤)——每个社会都有其自身的价值观和标准来衡量社会成员。在旧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和圣贤教诲备受尊崇,同时,君臣关系、师生关系、夫妻关系、父子关系等道德准则体系也得到确立,教育体系的建立旨在培养符合社会理想、模式和需求的人才。这一原则在今天依然适用。然而,现代思想中物质价值的扩张和垄断引发了人们对当今教育体系的重大质疑:我们是否正在逐渐用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忽视创造力和人文价值的刻板教育模式取代全面教育?
教育体系扭曲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主修科目和辅修科目的区分。显然,这里的主修科目指的是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文学、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则被认为次要,而体育、音乐和艺术则被归类为“辅修科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分呢?大多数学生、家长和老师都认为(而且他们的观点完全正确),学好自然科学是社会成功的最可靠保障。这无形中创造了一条人人都想走的捷径:许多热爱艺术并有艺术天赋的年轻人,最终选择了“热门”的学科和职业这条稳妥的路,而不是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毕竟,我们不能完全责怪他们的消极和软弱,因为如果社会给予社会科学和艺术与自然科学同等的地位,我们就能自由地去做符合自身能力和兴趣的事情,而不必受制于社会偏见和温饱等生活必需品的束缚。
描述当今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人:他脑袋很大,但四肢、嘴巴和心脏却很小。脑袋大是因为里面塞满了公式和定义,因为它只用来计算,思考得失、利弊。四肢小,嘴巴小是因为惯性太大,不愿创新思考,不敢行动,不敢说话,因为害怕犯错,害怕与众不同,害怕一切与创造力和创新相关的事物。但没有什么比一颗狭隘的心脏更危险,因为僵化的教育体系切断了他们情感和人性价值的那部分。
我们强烈谴责和批评中国商品。为什么?难道不是因为大规模生产方式忽视了产品质量、使用寿命以及对消费者健康的长期影响,而仅仅满足了人们对美观和低价的片面需求吗?同样,当我们用不平衡的教育体系和课程来培养孩子,只关注那些暂时被认为能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时,我们培养的一代人是否无法掌握未来,而只是服务于短期经济利益的劳动力,如同预先设定好的机器,与中国商品并无二致?这样的发展道路不仅从长远来看不经济,而且不利于智力发展,也不人道地阻碍人们真正地生活,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展望当今社会和未来,令人担忧的是,我们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走着一条扭曲而片面的道路。一旦多样性和差异被消除,社会将无法进步,人们将逐渐失去“人性”,变成机器,成为服务于金钱的工具。
我们的教育体系竟然以发展经济为导向,这简直荒谬至极。而法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却高度重视社会科学和艺术,并未影响其经济发展。我们常常对西方消费社会抱有偏见,但事实上,我们知道他们高度重视人文价值和个人发展的自由。他们在社会科学和艺术教育方面走在前列,而且学生出国留学学习社会科学的比例非常高(比利时顶尖大学的社会科学专业学生比例高达54%,日本也达到了38%)。相比之下,越南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比例仅为4.43%,这些数字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十年二十年后,当社会需求发生变化时,如今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将会如何?投入资金和时间对人力资源进行再培训无疑是一种成本高昂且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但其成效却难以保证。最终,收益或许不多,但后果却不堪设想。最大的危险正近在眼前:社会知识的匮乏导致当代年轻一代生活方式冷漠、道德沦丧,人文价值观、传统和民族自豪感也随之衰落。警钟已经敲响,我们何时才能醒悟?
海特里厄(巴黎来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