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最大的瓦片村的悲伤故事

天鸿 May 26, 2020 17:25

(巴雍县)——在鼎盛时期,Cua 瓷砖村的产品几乎在中北部省份独一无二,甚至出口到老挝。但近年来,由于合作社内部矛盾重重,这个工艺村如今只在“昔日辉煌”的故事中被提及。

黎文良先生(58岁)坐在砖地上,望着远处巍峨的瓦窑,对库瓦村昔日的辉煌感到惋惜。这位从事瓦窑行业24年的老先生说,他非常怀念这份职业,怀念泥土的香味,怀念高耸的瓦窑里飘出的浓烟味。

Ông Lương tỏ vẻ tiếc nuối, khi nhớ lại những ngày huy hoàng của làng nghề. Ảnh: Tiến Hùng
梁先生回忆起工艺村的辉煌岁月,流露出惋惜之情。摄影:Tien Hung

近三年来,义环乡的200座手工瓦窑被迫停产,而高科技窑炉却“只是纸上谈兵”。和这里的许多人一样,梁先生失业了。为了生计,他不得不打很多工。闲暇时,他会去寻找废弃的旧瓦窑。有时,只是看看它们,回忆一下买卖双方熙熙攘攘的日子,然后摇摇头,叹息一声……

一次辉煌

南方解放、国家统一初期,黄光旦先生带着小儿子离开家乡兴安,辗转多省,寻找创业之地。当时,黄光旦父子唯一的资本,就是祖传的西式瓷砖制作技艺。家乡地势狭小,人口众多,原材料匮乏,黄光旦不得不另寻新地。1976年,黄光旦先生最终选定了义安省新岐县义环乡库阿村作为创业之地。

Một khu sản xuất ngói 5 năm trước ở làng ngói Cừa. Khi nó vẫn chưa bị dừng hoạt động. Ảnh: Tiến Hùng
五年前,在Cua瓷砖村,工人们正在生产瓷砖,当时村子还没有被关闭。图片来源:Tien Hung

“他走遍了好多地方,最后还是选择了这片土地。因为这里粘土资源丰富,具备制作美观耐用瓷砖的所有条件,”47岁的黄玉平说道。黄玉平是库阿村瓷砖制作业创始人的孙子。和丹先生的许多其他子孙一样,黄玉平也跟随父亲和祖父从兴安来到义安,从此便与瓷砖制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据平先生说,他的祖父之所以选择在义环定居,是因为大自然赋予了这里一种特殊的土壤。这里盛产粘土,而且粘土柔韧耐用,烧制后非常美观。与制砖不同,制作屋顶瓦片的土壤必须兼具柔韧性和美观性。

平先生说,他的祖先在19世纪从法国人那里学会了西式瓷砖的制作工艺。当时,他们经常被法国人强迫去红河上当劳工,修筑堤坝。经历了那些艰苦的日子后,他们很幸运地从法国人那里学会了制作瓷砖的工艺。这种瓷砖至今仍被人们称为“西式瓷砖”。

Gần 3 năm nay, những lò ngói thủ công này bị dừng hoạt động. Nhưng người dân vẫn không đập phá các lò nung. Ảnh: Tiến Hùng
这些手工烧砖窑已停产近三年。图片:Tien Hung

1976 年,第一座瓦窑在 Cua 村建成后,几年之内,Dan 先生的儿子们,如 Hoang Quang Kiem、Hoang Quang Tan……也跟随父亲从北部来到中部义安省,从事这一职业。

起初,这份工作只是帮助丹先生和父亲维持生计,收入比种地好不了多少。制砖的所有步骤都是手工完成的,把黏土挖出来,用脚踩松,再用手工剪刀剪成模具,因此成品数量也很少。

但据平先生说,即使他生产了很多,也不知道卖给谁。因为当时,义静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经过几十年的战乱,生活依然十分艰难;房屋大多是茅草屋顶。因此,上世纪80年代,义环乡只有丹先生父子经营的几家瓦窑。

Cổng vào HTX làng nghề đìu hiu suốt nhiều năm nay. Ảnh: Tiến Hùng
手工艺村合作社的入口已经荒废多年。图片:Tien Hung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人民生活才逐渐改善。此后,瓷砖的需求量增加,但先生家的生意也“红红火火”。看到北方父子俩来做瓷砖,又有“吃的、有积蓄”,当地人也开始纷纷前来学艺。

1992年,丹先生来此创业16年后,义环人的第一座瓦窑落成。从此,义环人几乎“只靠瓦过活”。黄金时代,这里拥有近200座瓦窑,近130户生产户,为数千名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曾有几年,这里年产瓦近亿块,足够数万户四层住宅使用。据税务申报,这里瓦业的利润高达1200亿越南盾,许多家庭每年的利润高达数十亿越南盾。当时,库阿村的瓦几乎垄断了越南中北部6省的市场,甚至远销老挝。库阿村也是中部地区最大的瓦生产村。

义环乡人民委员会主席阮廷雄表示,最繁荣的时期始于2006年,当时这里被认定为小型手工艺村,同时成立了Cua砖瓦生产和贸易服务合作社。

“那段时间,大片别墅拔地而起,人们争相购买汽车。我记得有一次,为了庆祝合作社成立周年,70多辆瓦窑主的汽车排成一列,在全区四处炫耀他们的势力,”洪先生回忆道。但几年后,这些人却成了负债累累的人,有些人甚至不得不卖掉房子去做佣人。这一切都是因为合作社内部的争斗。

废弃的房屋

抵达义运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古老的民居,保留着十年前的建筑风格。相比中部其他乡镇,义运乡的繁华景象一眼便能从这些别墅中看出。然而,如今这些别墅的院落里却一片荒凉,安静得令人心寒。

“他们都去打工了。家里没人。很多人甚至不得不卖掉房子来偿还银行贷款,因为他们之前是借钱投资做瓷砖的,”黄玉平(音译)说道。她还拥有一栋多年未完工的大别墅。和许多其他人一样,自从瓷砖窑炉停产以来,黄玉平也陷入了债务。

Những ngôi nhà đồ sộ được dựng lên nhờ nghề làm ngói. Ảnh: Tiến Hùng
得益于制砖业,许多大型房屋得以建造。图片:Tien Hung

谈及手工艺村如今的状况,64岁的武文丘先生表示,合作社自2006年成立以来,由阮文行先生担任社长,武文丘先生担任副社长。初期,生产进展顺利。

2014年,Hanh先生退休,Cau先生接任公司负责人。得知手工砖窑即将淘汰的消息后,Cau先生立即号召成员们出资,逐步转向高科技砖生产模式。

据高先生介绍,当社员们出资超过200亿越南盾,主管部门批准了该项目后,阮文行先生提起诉讼,要求收回土地。当时,阮文行先生还成立了另一家合作社。双方不断互相起诉。一段时间后,两家合作社合并了,但矛盾仍未解决。

Cảnh điêu tàn ở làng nghề ngói Cừa. Ảnh: Tiến Hùng
荒凉的库阿瓦村。摄影:Tien Hung

合作社成员不断上访举报,从公社到省级,督察和警察也介入调查,但纠纷和冲突并未得到彻底解决。

2017年底,根据政府的政策,义环县200座手工砖窑被迫停产。但由于内部冲突,高科技砖生产项目至今仍未实施。因此,手工砖窑不复存在,高科技砖窑也不复存在,数千名工人失业。许多窑主投资了数十亿越南盾,如今却破产了。至今,这个项目仍然一团糟。

Thời kỳ huy hoàng, ở đây có đến 200 lò ngói hoạt động. Ảnh: Tiến Hùng
鼎盛时期,这里曾有多达200座瓦窑。照片:Tien Hung

“主要原因还是合作社领导的管理水平不行。但不管谁对谁错,总有一方应该让步,不能让其他几百户人家受到影响。但纠纷至今仍未解决。公社已经组织了多次会议,但依然无法解决,束手无策。”义环乡人民委员会主席说道。

义环乡最大的瓦窑业主之一黄玉平先生表示,他希望当局能尽快解决与合作社之间的冲突,以便项目得以实施。“如果不能解决,我希望政府能为有潜力的农户提供土地,让他们开办自己的高科技瓦窑企业,这与合作社无关。”黄玉平先生提到的那块地上,有200座手工瓦窑已经荒废了近三年。这片土地由公社管理。然而,当政府出台废除手工瓦窑的政策时,这些农户拒绝拆除窑炉,并要求归还土地。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中部地区最大的瓦片村的悲伤故事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