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标上的故事
(Baonghean)-经过五年多的增设和美化越老边界碑的征程,义安省境内的越老边界碑已全部完成,共计116座,并增设了6个桩位,施工监理工作已全部完成。数字看似毫无意义,实则蕴藏着与边界碑日夜相伴的立碑官兵们的感慨故事。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有幸听到他们倾诉衷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奇妙的是,他们最终都回归到一个共同的故事:边界!
“边境派对入场”
来自南定省的范世旺先生是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地理边界测绘中心的官员,自2008年以来一直是划界队队员。多年来远离家乡和家人,他说,有时候他非常想家,觉得自己无法忍受,不得不要求回家。然而,使命感以及队友们团结互助的精神帮助他克服了一切。2012年1月,他获得了巨大的荣誉,在二队就被党吸收入党。
将建筑材料运送至集合点。
他分享道:“作为一名国家干部,我始终秉持着‘哪里有需要,哪里缺人,我就去哪里’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好交给的任务。最幸运的是,我身边始终有一个团结的团队,大家互相理解,在很多方面互相帮助,所以每一项任务都能完成,每一个困难都能克服。在团队里被吸进党,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回忆,也是最大的骄傲!”
“不知道妻子生了孩子”
潘孟权中尉的故事比较特别。他出生于1979年,来自雄原省雄西县。自2011年11月起,他一直担任第一立碑队翻译。权中尉的主要工作非常具体,就是在立碑过程中担任领队和技术员的翻译,并做好越南和老挝两支立碑队之间的信息交换。
他分享说,和老挝朋友正常交流并不困难,最难的是专业术语,所以他要时刻有意识地自学,向对方国家的翻译Kham Phan Chan La Xon先生学习,他已经在越南待了6年,越南语说得很好。边境军人的生活饱经风霜,所有的情绪似乎都被隐藏得很深,但当被问及跟随插旗队过程中最难忘的记忆时,Quyen中尉沉默了一会儿才说道:有一次,他去桂丰县通图乡366号旗站待了整整一个星期,道路险峻,到处都是陡坡和深崖,手机完全没有信号,无法联系家人,而当时他的妻子已经怀孕9个月了。下山后,他满头大汗地四处奔波寻找手机信号,结果发现妻子一周前就生下了孩子。他说,这段回忆既悲伤又快乐……
爸爸
第二号立碑队队员们对2012年1月初的出征记忆犹新,当时正值农历新年将近,但因为任务的缘故,双边跨学科考察队仍然计划前往蒙山乡(昆强县)进行立碑调查监测。这是一个极其艰苦的地区,因为这里的立碑位置十分偏僻,居民点又十分危险。考察队沿河、水路和陆路行进,全程约60公里。当时天气极其寒冷,很多路段都要沿着齐腰深的河水行进一天多的时间,溪水冰冷刺骨,在海拔1525米的高度,夜间气温有时只有4-5度。
夜里冷得睡不着,我们只好生火取暖。火只暖了我们的脸,背却冷得要命。勘察这两个地标花了十多天。那几天,全队都没见过太阳,只有浓雾弥漫,彼此之间即使相隔两三米也看不清脸,衣服总是湿漉漉的,天气极其寒冷,我们只能继续前行,必须紧紧地靠在一起,因为转眼间就会失去彼此。
有一段路雾气弥漫,森林茂密,GPS信号全无,地形也看不清,于是全队迷路了,只能下山。爬了两个小时才回到原地。起初,很多队员都担心被鼻涕虫和水蛭咬伤,但累了就不管了,根本没时间停下来查看有没有水蛭,因为稍慢一点就会掉队,跟丢队伍。
泥泞湿滑的路面,摔倒是常有的事。尽管艰辛艰难,但没有任何队员放弃使命。当他们完成行军任务,抵达555站时,已是大年初二。队伍里,刚毕业分配回国的阮文协(建筑规划学院)三天没说一句话。走到浅浅的溪流边,他满脸泪水和黏液,只能喊出两个字“爸!”
海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