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爱好者的故事

January 8, 2013 15:58

有一位女子静静地坐在芳市场(清江乡,简称“清章”)的一角售卖传统药材,被当地人称为“女诗人”。没有人记得她和“三农旭芳”诗社的诗友们出版了多少本诗集。我们今天要谈的这位,就是黄氏王娥女士(生于1952年),笔名王娥。

(Baonghean.vn)-有一位女子静静地坐在芳市场(清江乡,简称“清章”)的一角售卖传统药材,被当地人称为“女诗人”。没有人记得她和“三农旭芳”诗社的诗友们出版了多少本诗集。我们今天要谈的这位,就是黄氏王娥女士(生于1952年),笔名王娥。

初冬的暖阳下,一位比她实际年龄年轻得多的“诗人”王娥,61岁,向我们讲述了她不幸的命运,以及她为了“逃避”人生种种烦恼而寻找诗歌的历程。她出生于一个兄弟姐妹众多的家庭,父亲是一位传统的草药医生,精通汉字。从出生起,小小的王娥就患有先天性缺陷,身材矮小,脊柱驼背。

在成长的过程中,王娥的身体不如同龄人健康,上学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和挣扎。然而,王娥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生,尤其是在文学方面,因此深受老师和朋友的喜爱。



王娥沉浸在世界各地朋友的诗歌中。

然而,读完七年级或十年级后,王娥不得不辍学。由于身体状况不佳,加上家庭经济困难,王娥无法前往十多公里外的武烈乡旭罗地区上高中。在家里,王娥默默地帮父母做一些轻松的家务,比如做饭、浇水、切浮萍,以及学习制药之道。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的父母相继去世,痛苦、不快和悲伤也随之而来。幸运的是,她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一些制药之道,所以每当家里有人生病,邻居们都会来找她开药。不知是因为她“遗传”还是“幸运之手”,她的药方总是能很快治好病,因此她的名声远播。村里、公社里、以及整个地区的人们生病时,都会来找她。为了方便买卖,她在芳市场拐角处摆了个摊位,每天早上扛着货物去市场。从此,她每天有更多的人可以倾诉,对自身命运的悲伤也减轻了一些。

闲暇之余,王娥常在家乡的河畔漫步。在家乡的美景面前,王娥的心灵再次被触动,一位文学好学生的情感,仿佛被痛苦和悲伤掩埋,此刻却又迸发出来,奔涌而出。于是,王娥写出了充满对乡村的热爱,以及像芳村人一样淳朴真挚的诗句。她先是与两位在芳村集市上卖东西的朋友——白花和水娥——分享了她的诗。从此,三位诗友心灵相通,经常交流,分享彼此的感受,于是便创作出了许多诗作,署名为“花松娥”(Hoa-song Nga,意为两人:王娥和水娥)。不知是否源于“诗意的缘分”,这片土地上出现了一个诗社“三娘行芳”(Tam nuong xu Phuong)。 “三娘旭芳”的诗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许多诗歌在义安省广播电视台播出,“花松娥”的名字也越来越为人所知。这意味着诗歌小组的朋友越来越多,不仅是本县的诗歌小组,而且来自各地的诗歌小组,从安山、南丹、杜良、义丹、安城等县,从荣市到河静、永福等省,都有诗歌寄回来交换。收到来自各地的“真情”,“三娘旭芳”寄回了诗歌。诗歌寄出后,便是数月焦急的等待,期盼着“燕子的消息”回来。就这样,等待和通过诗歌分享给王娥和她的朋友们带来了快乐和安慰,减轻了她们生活中的忧虑和悲伤。 “三农旭方”诗社为祖国日益活跃的文化艺术生活做出了贡献,于是“男人们”也纷纷要求加入诗社。于是,“三农旭方”诗社改名为旭方诗社。

全国各地的诗人都对王娥情有独钟,因为他们理解她的不幸遭遇和命运。2004年,方诗社出版了诗集《缘诗》,社里一位诗人分享道:“方诗社有五名成员,花松娥是组长。大家都已成家立业,唯有王娥四十出头,从未想过自己的私事。她每天上午去方市场卖药,下午则待在家里读书看报、写诗。她的诗写得越来越好,远近朋友都对她赞叹不已,感同身受,许多人即使素未谋面,也渴望与她结拜为兄弟。”诗会的朋友们纷纷表示,通过王娥的诗句和对她境遇的理解,许多诗人从“为诗而醉”走向“为人而醉”,而她却只停留在友谊的层面,并肯定道:“我的生命,为诗而生,为诗而死。”一位退休教师对王娥的离世深表同情和敬佩,并送给方一首诗《我的河》(献给黄王娥):我的家在河对岸/想起你挑扁担过河的赶集日/河上那座多孔桥并不遥远/我的桥没有孔却很遥远/我们紧握双手拜佛,向天堂祈祷/我们要做一只蝴蝶在这里飞舞/我们要做林间微风/让我们彼此挂上充满诗香的吊床/我们要做一只傻傻的椋鸟/让我们的灵魂栖息在你的河畔。王娥以诗歌《我的山》作为回应,这首诗同样犀利,富有意象,充满激情,充满深情……

王娥望着河岸,玉米地一片碧绿,油菜花开得正艳,她吐露心声:“我不敢把写的东西叫做诗,它只是帮助我忘却生活中一些不快和忧愁的一种方式。最开心的时候,是我过六十岁生日的时候,各地的朋友都会给我寄诗,有的甚至会精心绣上锦旗寄回去。得到亲朋好友的关心和分享,我的生活更加有意义。最近我的身体每况愈下,一只眼睛有些模糊,所以有时不禁感到难过和担忧。但每当收到朋友们的诗,我都感到喜悦又回来了……”

与Phuong的“诗人”告别,我们更加敬佩一位残疾妇女的毅力。


丛健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诗歌爱好者的故事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