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朗公社的故事
(Baonghean)来到雄通乡雄原村6号村,仿佛置身于村庄中央。道路整洁,房屋建筑精美。看着这座小村庄里拔地而起的众多大房子,很少有人会想到,过去这里的生活曾因“腐烂季节”的恶劣天气而举步维艰。这场变革是全村人、每户人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更不能不提到像武春平先生这样的“前辈”们的巨大贡献……
武春平先生的家位于雄通乡(原名通朗乡)第六村中心,周围常年盛开着黄色的飞燕草花,既有都市气息,又有乡村气息。虽然平先生已退休二十多年,但对于第六村的村民来说,无论何时“有事”,平先生都是一个真正值得信赖的“住所”。因为他不仅是家中顶梁柱,生活模范,所有成员都在社会上取得成功,而且在建设村庄和家园方面也展现出责任感,堪称典范。
![]() |
武春平先生与记者交谈。摄影:曹东 |
武春平先生在家中五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父亲是老革命家武春禄先生,他曾直接参与1930-1931年革命运动期间在兴原的抗议活动,这场运动发展成为义静苏维埃革命运动的高潮。武春平先生(生于1943年)自幼便受到父亲的教育,懂得公民对社会的责任感,首先是对村庄和祖国的责任感。1962年,武春平先生就读于富寿省林草县化学中学。
1965年7月,随着总动员令的颁布,年轻的武春平满怀热情地离开学校参军。他被任命为连队政治领导,后任防空兵种第375师第251导弹团(现第282团)副团长,主管政治工作。1989年退休前,他担任军政治部政策处助理。武春平先生在任何岗位和工作中都充满热情、尽职尽责。退休后,他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和热情,为农村运动建设做出了许多有益的贡献。
兴通乡6村村民高廷东说:“村里人人都爱平先生。只要一看到村口那棵榕树,绿荫成荫,大家就会想起平先生。”如今,村里人人都记得一件事:2009年、2010年……和许多农村地区一样,出于某些原因,兴通乡6村也出现了“不爱耕地”的现象。不仅如此,在这个只有105户人家的小村里,竟然把两块可以种菜的田地都闲置了:拉伊村的田和土田。2012年3月,担任6村党支部书记的平先生与党支部的同志们商量,要不让土地闲置。在党支部和群众的高度共识下,2012年夏秋收割伊始,第六村党支部就颁布了关于开垦拉伊田和图田的决议。不久之后,拉伊田和图田恢复了绿意,每个季节都有相应的作物,有时种辣椒,有时种芝麻。当庄稼丰收时,人们铭记着书记的辛勤劳动,他拥有正确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为人民带来了福祉。
此外,平先生还是村文化生活建设的“领头羊”。雄通乡人民委员会文化干事黎文胜先生说:“以前,6村的文化馆破败不堪,很少使用。自从担任6村党委书记兼支部书记以来,平先生积极动员群众,出力出力,捐钱修缮、恢复原貌,布置房间,绘制标语等。他还动员群众修建了体育场。现在,文化馆宽敞明亮,不仅是支部活动和村级会议的场所,也是开展温馨有序的社区文化活动的场所。村民们有了聚会、运动、锻炼的场所,节假日和春节期间,还可以组织交流、比赛。
对于兴通乡6组的每个村民来说,每天经过大路拐进小巷,看到村口那棵郁郁葱葱的榕树,心里都感到幸福和温暖。看到那棵榕树,大家都想起了平先生的劳动。平先生为了给村庄的面貌做点贡献,不辞辛劳地买下这棵榕树在家里种植,等它长到1.7米高的时候,就捐给了村里。为了让大家有爱护榕树的意识,他鼓励每户人家捐一点钱,在村里的榕树周围购买建筑材料,亲自参与修建堤坝,在榕树周围填土筑成一个宽阔的拱门。这样,大家都认识到这是共同的劳动,就有了爱护榕树的意识。
武春平先生也是建设文明家庭的典范。1976年,他还在部队服役时,与陈氏兰(1950年生)老师结婚。他心疼妻子在丈夫远行、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多年“独自抚养两个孩子”,于是1989年退休后,他借地种地,帮妻子养猪,养肉猪、鸡鸭……如今,两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儿子武文山(1978年生)现任资源环境部官员,女儿武氏茶(1981年生)现任劳动荣军社会部官员。武春平先生坦言:“我现在最大的欣慰就是,我的儿孙们个个品行端正,有上进心。”我的四个儿媳、女婿都是党员,只要村里还需要我,我就会尽我所能,为村里谋福利。
德阳